江忠源(1812年8月1日—1854年1月15日),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今属邵阳)人,是晚清时期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名将,也是湘军的重要开创者之一,曾官至安徽巡抚,其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了热血与悲壮。
早年经历:从书生到团练首领
江忠源自幼聪颖,15岁便中秀才,展现出过人的天赋。然而,青年时期的他放荡不羁,嗜赌成性,甚至因赌债典当衣物,被士林讥为“新宁无赖”。但这种看似不羁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他豪爽重义、心怀天下的特质。1837年,江忠源考中举人,后多次参加礼部会试均未中第。科举之路的挫折并未让他气馁,反而促使他将目光转向了地方事务。
1847年,新宁县境内瑶族首领雷再浩聚众起义,波及湘桂两省。江忠源挺身而出,组织乡民团练,以奇兵突袭,旬日间便击溃叛军,生擒雷再浩。此役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天赋,也为他赢得了官场的初步认可,因功被保升知县用,后赴浙江候补出缺。在浙江,他先后担任秀水县、丽水县知县,政绩卓著,深受上司赏识。
投身军旅:湘军鼻祖的崛起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廷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在太平军面前屡战屡败,局势岌岌可危。此时,大学士赛尚阿奏调江忠源入军中,拨归副都统乌兰泰指挥。从此,江忠源正式踏上了与太平军作战的征程,开启了他辉煌而又悲壮的军事生涯。
1852年,乌兰泰战死,江忠源开始独领一军。同年4月,在蓑衣渡之战中,江忠源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伐木塞流,阻挡太平军水陆并进的路线,与太平军鏖战两昼夜。此役,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被炮击身亡,太平军损失上千将士、三百余艘船只和全部辎重。蓑衣渡之战是保全湖南的首功,也是江忠源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让他成为了太平军的资深苦主,也让清廷对他寄予了厚望。
此后,江忠源转战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屡立战功。长沙保卫战中,他率部夺回被太平军占据的天心阁高地,成功守住了长沙;南昌之战,他坚守城池九十余日,多次击退太平军的进攻,为清廷稳定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凭借着这些战功,江忠源的官职也一路飙升,从知县迅速升至道员、湖北按察使。
官至巡抚:庐州之围的绝唱
1853年10月,江忠源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升任安徽巡抚,成为湘军中第一个担任巡抚的名帅。然而,此时的局势却愈发严峻。太平军西征军在攻克安徽集贤关后,继续北上,兵锋直指安徽临时省城庐州(今安徽合肥)。
12月10日,还在六安养病的江忠源带病前往庐州。当时的庐州城千疮百孔,守军兵力薄弱,军火粮食短缺,防守设施也破败不堪。而太平军则派出了精锐数万人,由春官正丞相胡以晃率领,对庐州进行了环攻。胡以晃采用“包城为营”的战术,在城外营寨林立,将庐州城围得水泄不通。
面对如此绝境,江忠源没有退缩。他一方面组织城内守军和壮丁严防死守,多次击退太平军的进攻;另一方面,他积极寻求援军,向清廷和周边将领求援。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援军迟迟未到。在坚守了36天后,庐州城终于支撑不住。1854年1月14日,太平军通过地道战炸毁城墙,攻入城中。江忠源在战斗中身中七处创伤,但他依然奋勇抵抗,不愿撤离。最终,他投水自杀,年仅四十二岁,以最壮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身后影响:忠烈之名永流传
江忠源的死讯传来,清廷震惊不已。为了悼念这位忠勇的将领,也为了鼓励其他人继续为清廷卖命,朝廷给予了他极其优厚的抚恤,追赠他为总督,谥号“忠烈”,并将他的灵位安放在昭忠祠中。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后,清廷又追赠他为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并在湖南、江西为他建造专祠,以表彰他的功绩。
江忠源不仅是晚清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更是湘军的重要开创者之一。他的楚勇营制、治军理念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曾国藩,为湘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以书生之身投身军旅,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勇无畏的精神,在晚清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悲壮人生,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