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应天府正式即皇帝位,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昭告上天,“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明太祖实录》卷二九)。
中国历代王朝称号大体受以下几种因素影响:或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如商朝(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后来便用“商”来称其部族。
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又称“殷”或“殷商”);或来自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如唐朝);或源于创建者最初所掌政权统治的区域(如辽,原称“契丹”,后因居辽河上游而改为“辽”);或是借用当地的物产(如“金”);或是寓意吉祥。“大明”国号当属最后一种。
“大”表示伟大、高妙、壮美等美意。按照吴晗在其《明教与大明帝国》一文中所述:“至‘大明’之国号,则私见以为出于韩氏父子之‘明王’,明王出于《大小明王出世经》。”《大小明王出世经》为明教经典,明之国号实出于明教。
明教,原称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唐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明教吸收了佛教、祆教、基督教的教义因素,主要的教义是“二宗三际”。明教崇拜光明之神,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的力量,即明、暗二宗。明即是光明,是善,是理;暗是指黑暗、恶欲。
由于明教常常遭到禁止,为了保护自己,就跟佛教的弥勒教和白莲宗拉上关系,甚至还渗透了一些道教及民间信仰,最后就形成了内容颇杂的白莲教。
元末时期,农民起义军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利用白莲教广招信众,并宣传“天下将乱,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等等。通俗地说,就是当天下黑暗至极时,光明之神——明王便会出现,经过斗争,赶走黑暗,重建光明,也即确立正义和善的世界。起义领袖用这些说法来鼓舞人民反抗当朝统治者,所以明教总体又称“光明教”。
元末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其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了其教义宗旨。朱元璋自己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接受了明教的思想,认为自己便是明王出身,所建立的国家也是正义、真理和光明的化身,因此当他正式登基后,便改原来的吴政权为“明朝”。
学术界也大多认为,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承继小明王而来,“国号大明,承林儿小明号也”。据说这是刘基的主意。
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不是出于淮西彭莹玉的教众,就是小明王的属下,大都是明教的教徒,因此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自然顺理成章;而且这样还意味着朱元璋就是明王降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社会上再也不应出现其他的明王了,这也有助于稳定人心。
使用“大明”国号,也完全符合儒家意识,能够得到社会舆论支持。“明”字拆开是日与月二字,代表着光明,字意十分吉祥,代表了大明王朝的神圣,象征朱家天下如太阳普照四方,如日月般前途光明,万代永昌。况且古代向有祀“大明”,朝“日”夕“月”之礼。
千百年来,“大明”和日月都是朝廷的正祀,为历代皇家所重视。所以,“明”依从古礼,具有尊贵崇圣之意。
此外,民间还有比较离奇的附会之说:新建王朝崛起于南方,元人栖息于北土;而新建王朝是起于南方,再平定北方的。依阴阳五行学说,南方为火,为阳,是光明之意;北方是水,属阴,神是玄冥,颜色黑。中国古代的火神、太阳神、光明神,是祝融,颜色是赤,又称朱,祝融又叫朱明,而朱姓源出于祝融朱明。南方打垮元朝统治的北方,是顺理之事,是光明之意。
而朱元璋恰又姓朱,兆示以火制水,以阳消阴,以明克暗。所以朱明王朝为正宗,新朝以“大明”为国号则顺理成章。而朱元璋定都金陵,金陵正是祝融的故墟,建国号为“大明”,正巧是将皇帝的姓与国号联系在一起,以示不忘朱明先祖。“以大明光天,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所重民历,以示三纲五常,以昭日月。”可见国号“大明”,也是天意。
确切地说,“大明”国号的由来与明教乃至佛教、白莲教等密不可分。而耐人寻味的是,朱元璋登基之后不久,即下旨禁止一切“邪教”,包括白莲教、弥勒教、明教等。
《大明律》明确规定,禁止“师巫邪术”:书符咒“凡师巫假降邪神,水,扶鸾祷圣,自号端公、太保、师婆,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一应左道乱正之术,或隐藏图像,烧香集众,夜聚晓散,佯修善事,煽惑人民,为道者绞,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
这是朱元璋为防止秘密教会危害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必要手段。朱元璋自己是借宗教起家的,其队伍中有许多信教的人,他绝不会允许别人学他的样子,出现新的“明王”转世,危害他的统治。
况且,“大明”已经成为称号了,自然也不能容许对这一称号的亵渎。因此,明教在明朝受到严厉打击,教堂被毁,教众被逐归农,那些“死心塌地”的明教徒只好改换门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