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四十景图》,是根据乾隆皇帝弘历的旨意,在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由宫廷画师、词臣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按其绘法不同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工笔彩绘图,仅有一套,原存于圆明园。
该图艺术价值高,直观效果好。第二类为墨线白描图,共有3种版本:一是由词臣奉旨校刊乾隆《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的附图,有乾隆十年内府行本;二是光绪十三年石印再版《圆明园图咏》所附分景图,原由孙祜、沈源合绘;三是张若霭绘制的四十景。
文物创作
圆明园四十景,是指园内独成格局的40处园林风景群。一个景就是一座“圆中园”或园林建筑群。
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弘历即传旨如意馆画师冷枚:按康熙朝绘制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为圆明园各“殿宇处所”起稿分景画样。其后不久又改令唐岱、沈源二人绘画。由沈源画房舍,唐岱画土山树石。后来周鲲等人也参与了这套“圆明园大册”的绘制。起初这套图仅绘了33景,乾隆六年增入方壶胜境、蓬岛瑶台和慈云普护3图,乾隆九年九月又增入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洞天深处和月地云居4图,从而最终成为《四十景图》。
《四十景图》为绢本彩绘,各幅图分别附有汪由敦所书弘历《四十景题诗》,共计40对幅,每对幅为右图左诗。每幅图的绢心64×65厘米,连装池绫边为83×75厘米。全图分为上下两册,配楠木插盖匣盛装。
首册画页之前分裱雍正书《圆明园记》和乾隆书《圆明园后记》。在上下册各最后一景的图、诗末尾,分别款书“乾隆九年甲子九月奉敕,臣唐岱、沈源恭画”和“工部尚书臣汪由敦奉敕敬书”字样。这套四十景彩绘图,直至乾隆十一年四月,才最终裱成呈进,又经装配木匣之后,在十二年(1747年)六月,奉旨正式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呈览。前后历时十一载有余,足见其成图之不易。
文物特色
《四十景图》具有极高的绘画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此图仅绘一套,无他可求。二是绘工精美,直观效果极佳,这在清宫同类彩图中,是出类拔萃的。三是所绘建筑、泉石等景观,皆为写实风格,只是背景的山石属于写意的。所以看到《四十景图》就如同看到圆明园当时的盛况。它对于中国绘画和园林艺术以及圆明园的学术研究,对于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有非常的现实意义。
《四十景图》画成之后,由乾隆御笔题诗,由工部尚书汪由敦书写,图画绘工精美,直观效果极佳。所绘建筑、泉石等景观都为写实风格,题诗意境深远,书法隽永飘逸,诗、书、画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是我国成就最高的工笔彩画,是我国绘画艺苑里的一束奇葩。
盛期的圆明园,除这40景之外,后来还增建了近10处园林风景群,长春园、绮春园也分别修建了二三十处风景群。三园共计约为百处景群,但昔日分景绘图者仅此40景而已,这就更加显示出这套彩图的重要历史价值。
文物历史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这套珍贵的彩绘图被侵略者掠走,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上世纪20年代后期,安徽人程演生先生漫游欧陆时,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的藏品中,偶然见到了这套圆明园《四十景图》彩绘书,不禁“叹为国工胜迹”,且因该图“在我国建筑外交上皆具有很大之痛史,尤非寻常书画名迹可比”,经他多方活动,终于请得馆主许可,由程先生“用摄影术全部传实而归”。
后由中华书局用玻璃印刷成《圆明园四十叶》,于1928年公开向全国发行。当时印刷的这套图册,既有图也有诗,保持了原图40对幅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