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明朝

刘伯温的后人怎么样了?为什么很少有记载呢?

作者:Marshall2022-03-16      来源:爱上历史

当初,朱元璋李善长自恃功高,竟毫无不顾及地违反国法,还大肆敛财,就暗示他回家养老,李善长只得称病归隐。李善长走后,朱元璋本不打算再立丞相,但为了安抚功臣集团,他无法立马这么做,而是需要徐徐图之。

有一天,朱元璋将刘伯温找来,问他李善长之后,谁可以当丞相,杨宪行不行?李善长说,杨宪有做丞相的才能,但没有做丞相的气度,不行。朱元璋又问,汪广阳如何?刘伯温说,他的气度比杨宪还小,绝对不可以!朱元璋追问道,那胡惟庸总可以吧?刘伯温说,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言外之意是胡惟庸绝对善类。

听完刘伯温的话,朱元璋深以为然,但他依然先后任用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为相,其中杨宪和汪广洋先后被杀,最后只剩下个胡惟庸独揽大权。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刘伯温都说这三人不可为相了,朱元璋为何还要重用他们?

道理其实很简单,朱元璋想要彻底废黜丞相,就先得让担任过这一职务的人都搞臭,让人们意识到丞相这个职务已经不合时宜了,这样才可以顺势将其彻底废黜。

至于胡惟庸,朱元璋其实早就觉察到他的种种劣迹了,但依然大胆对其放权,这其实是一种捧杀的策略。历史上真实的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为人谨小慎微,但度量比杨宪和汪广洋还要小,当初刘伯温对朱元璋说他不可为相,他因此怀恨在心,一直在寻找机会保护刘伯温。

洪武四年,刘伯温决定急流勇退,返回青田老家养老,朱元璋念其功劳,便允许他保留俸禄,每年定期入朝觐见即可。洪武八年元旦,刘伯温参加大朝会,写了一首诗来赞扬朱元璋的丰功伟绩,朱元璋因此感到十分高兴。不久之后,刘伯温听说有一伙贼寇发起叛乱,但当地官府充耳不闻,他感到很生气,便写了个奏折,准备向朱元璋报告此事。

当时胡惟庸担任中书右丞相,代理左丞相事,按照正常程序而言,刘伯温的奏折应该先送到中书省,由胡惟庸批阅之后再呈送朱元璋。但是,刘伯温不喜欢胡惟庸,所以他让长子刘琏将奏折送入宫,直接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很快就处理了这件事,这让作为掌管天下诸事的胡惟庸感到十分尴尬。

作为报复,胡惟庸勾结党羽陷害刘伯温,说刘伯温看中了一块有王者之气的土地,准备将这块地抢过来作为墓地,但老百姓不肯。

朱元璋也不傻,知道这是胡惟庸在构陷刘伯温,但他对刘伯温也心存不满,所以趁机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感到非常恐惧,便留在京城不敢回老家。

没过多久,胡惟庸就升任左丞相了,成为百官之首,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不无感慨地对儿子们说,如果我的预言不应验的话(是指他对朱元璋说胡惟庸不可为相这件事),那就是苍生之福了!

会茗洋逃军反,吏匿不以闻。基令长子琏奏其事,不先白中书省。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大慼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忧愤疾作。

到了正月下旬,刘伯温由于本来就有病,再加上他内心忧惧,最后竟然一病不起了。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就派遣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

不得不说,朱元璋的这个做法暗藏深机,因为他明知道刘伯温和胡惟庸关系不好,却还要让胡惟庸去看望刘伯温,这不出事才怪。

果不其然,胡惟庸让御医给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让家人按方抓药,但喝完药后腹痛得厉害,肚子里就像是有很多石块在相互挤压一样。

到了二月,刘伯温的疼痛感依然没有减轻,他这才意识到肯定是胡惟庸做了手脚,便抱病入宫觐见朱元璋,很委婉地表示胡惟庸在药中做了手脚,还详细描述了他喝完药后种种不适的情形。

但让刘伯温心寒的是,朱元璋显得毫不在乎,只是轻描淡写说了几句要他在家安心休养之类的话,他自知多说无益,便离开皇宫返回家中。

到了三月下旬,刘伯温的病情越发沉重,已经完全无法下地了,他自知时日无多,便上书请求返回老家休养,朱元璋表示同意,还派人护送他回家。回家之后,刘伯温心有余悸,他担心胡惟庸买通身边人继续残害他,于是拒绝了所有人送给他的药,只是吃儿子们给他准备的食物,但饭量非常小。

在家住了没几天,刘伯温就感觉不妙了,便将两个儿子叫到身边交代后事,他让大儿子刘琏从书房拿出一本书,并对他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第一时间将这本书送到京城交给皇上,千万不要耽误;从此以后,不要再让子孙们学习这门学问了!

说完这话,刘伯温顿了一下,又对刘琏说,我让你把这本书交给皇上,是为了打消他对你兄弟二人的猜忌,但皇上太多疑了,这么做未必会起作用,还是将其烧毁吧,也可保刘氏满门安宁。那么,刘伯温让儿子烧毁的,究竟是一本啥书呢?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百战奇谋》,是刘伯温一生智慧的结晶,包含了军事,政治和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经验总结,朱元璋一直想得到这本书,但刘伯温硬是没拿出来,这也是朱元璋猜忌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伯温之所以不让子孙学习这门学问,是因为他知道两个儿子智慧不足,无法学习到其中精髓;更为重要的是,即使两个儿子有足够的智慧,也学习到了书中精髓,但并没有施展的空间,反而会因此遭受朱元璋的猜忌,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倒不如不学,做一个安稳度日的平凡人,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刘伯温要刘琏烧掉这本书,当时他满口答应,但并未马上实施,至于他究竟是怎么处理这本书的,我后面会说到。

在对刘琏交代完后事之后,刘伯温又对另一个儿子刘璟说,我给皇上的遗言都在这封信中,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把持中书省,现在还没办法送给皇上,等胡惟庸败亡之后,皇上如果想起我,向你们询问起我的临终遗言,你们再密奏给他吧。

说完这些话,刘伯温就昏迷不醒了,不久后去世,享年六十五岁。刘伯温去世的消息传到南京后,朱元璋感到很伤心,派胡惟庸前去吊唁,其目的之一就是寻找《百战奇谋》这本书。胡惟庸来到青田后,刘琏、刘璟兄弟却说书已经被烧毁了,胡惟庸不肯罢休,兄弟二人担心遭到迫害,只得将刘伯温另一著作《郁离子》和写有遗言的信件交给胡惟庸,胡惟庸这才回去复命。

朱元璋看到刘伯温的遗物后,觉得只记载了寓言故事的《郁离子》毫无用处,便随手丢在一边了,只打开了信件查看,刘伯温在信中有一段话大致是这么说的:

《百战奇谋》是打天下用的,现在用不着了,为了防止其落入奸人之手,所以臣将其烧毁了;至于那本《郁离子》,则是臣的手稿,留给你作纪念。

由于没有得到《百战奇谋》,朱元璋常常为此感到不安,但他不知道的是,在那本《郁离子》中,有一些页面是有夹层的,每一页书里都夹着一页纸,合起来就是完整的《百战奇谋》!

为何会这样呢?

根据学者推测,刘琏或许并不认同刘伯温的观点,而是认为将《百战奇谋》交给朱元璋才是上上策,为了掩人耳目,他便将此书暗藏在《郁离子》之中,后来胡惟庸前来索取此书,他心生一计,将《郁离子》交给他,希望借此机会将此书送入皇宫,也算是为自己留个后手吧。

可没成想,朱元璋跟胡惟庸一样,都没有仔细查看《郁离子》,这本书就因此被放到皇宫的库房之中了,一直到李自成入北京之后,偶然间得到这本书,他仔细查看之后发现了一些端倪,最终得到了《百战奇谋》这本书,只不过他也没能学得精髓罢了。

据说,朱元璋没有得到《百战奇谋》,几个月都睡不好觉,有一天他心生一计,以给刘伯温修建府邸和坟墓为由,让胡惟庸对刘家进行大搜查,但结果依然是一无所获,由此他开始逐渐相信《百战奇谋》确实被烧毁了。再说说刘琏、刘璟兄弟的结局。

刘伯温去世后,朱元璋并未下旨让他们继承诚意伯爵位,这或许跟他对刘伯温的忌惮和怨恨有很大关系。

不过,对于刘伯温的长子刘琏,朱元璋还是十分欣赏的,曾任命其为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后来又任命他为江西参政,他在任上干得非常不错,曾对胡惟庸说,准备调其回京予以重用。

但是,就在朱元璋下旨之前,胡惟庸因为担心刘琏得势之后为父复仇,便让党羽去胁迫刘琏,被迫无奈之下,刘琏只得投井而死,时年三十二岁,留有几个儿子,其中长子名叫刘廌。

出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为胡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刘琏去世后,朱元璋又重用刘璟,让其跟随唐胜宗平乱,他表现非常好,朱元璋曾高兴地表扬他说,真伯温之子也。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开始收网,一举将有谋反迹象的胡惟庸及其党羽拿下,并就此废黜丞相职务。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可怜刘伯温、刘琏父子二人被胡惟庸杀死,便下令刘璟继承诚意伯爵位,但刘璟主动上书将爵位让给侄子刘廌,朱元璋同意,但依然封他为閤门使,并赏赐他“除奸敌佞”铁卷,持此铁卷可以纠正百官。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觉得刘璟颇懂军事,便让其跟随大将军李景隆出征,但李景隆就是纸上谈兵之人,根本没有实战经验,而且为人刚愎自用,竟然不听从刘璟的建议,结果招致大败。

李景隆失败后,刘璟又入京进谏天子,上奏《闻见录》,洋洋洒洒数万言陈述了他关于军事方面的建议,但建文帝并未采纳,他由此认为建文帝必败无疑,于是归隐田园,不再过问朝政。

朱棣继位之后,听说刘璟很有才能,便派人召他入京任职,但他以忠臣不事二主为由拒绝,朱棣因此恼羞成怒,派人将他抓到京城,他见到朱棣的时候不呼万岁,而是以殿下相称(王爷称殿下),并对朱棣说,百年之后,你恐怕难逃篡位骂名。

朱棣见刘璟并不折服,便将其投入大牢,刘璟不堪受辱,便自缢而死,死时五十二岁。

令参李景隆军事。景隆败,璟夜渡卢沟河,冰裂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貊自大同赴难,遇之良乡,与俱归。上《闻见录》,不省,遂归里。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就这样,刘伯温的儿子都死绝了,但他的后代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关于刘伯温的孙辈,历史上仅仅记载了刘廌一人,但可以肯定他还有其他孙子,只不过没有留下名字和事迹而已。

刘廌继承诚意伯爵位后,又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但他深知官场险恶,因此无心仕途,便辞官回归故里,居住在盘古(现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新宅长寿村),致力于整理祖父刘伯温的文集。

朱元璋本来是好意,刘廌却学习刘伯温清高,因此很不开心,便找了个罪名将其贬黜到甘肃戍边,还罢黜了他的爵位,直到朱元璋去世后才获得建文帝赦免。

建文帝和朱棣时期,都曾派人召刘廌入朝为官,但他都以奉亲守墓为由拒绝,只是在老家潜心修学,纵情山水,日子过得倒也有滋有味,五十二岁的时候去世。自刘廌之后,诚意伯的世袭就断了,直到嘉靖时期,嘉靖帝念及刘伯温的功劳,便找到刘廌的六世孙刘瑜,让他承袭了诚意伯爵位,并颁给世袭铁卷,他就是第三代诚意伯。

刘瑜去世后,孙子刘世延承袭爵位,掌右军都督府事,参与镇抚南京振武营兵变,这是在嘉靖末期,由于他办事不力,被削去了爵位,但隆庆帝继位后,又恢复了他的爵位。万历三十四年,不知道刘世延犯了什么罪,竟然被万历帝给处死了,他的孙子刘荩臣继承了爵位,但刘荩臣只在位十几年就去世了,其子刘孔昭承袭爵位,时间是天启三年。

从第一代诚意伯刘伯温到刘孔昭,一共传袭了六代,但自刘孔昭之后,诚意伯的世袭情况就不得而知了,只知道南明时期,刘孔昭被追封为诚意侯,如此看来,他或许就是最后一代诚意伯。总的来说,由于刘伯温才能太高,所以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这间接促使他及儿子刘琏遭到了胡惟庸的残害;刘伯温的另一个儿子刘璟结局也不好,但他的忠诚让人感动,没有辱没刘伯温的名声。

刘伯温的子孙总体上过得还不错,都因为他而受益,据说其子孙繁衍昌盛,现如今江浙及陕西等地都有其后裔。

朱元璋 李善长

上一个: 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

下一个: "布衣皇帝"朱元璋还是北京烤鸭的鼻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