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少年时期
众所周知,朱元璋的童年生活是十分悲催的,悲催到他父母死后都“贫不克葬”的地步。虽然朱元璋生活极度清苦,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变坏,反而很有是非观念,地主阶级和官吏们的丑恶嘴脸以及老百姓的人间疾苦,一直都深深地埋藏在他内心深处。
之所以这么说,从朱元璋称帝后对官和民采取的若干措施可以看出。我们很容易发现,他的很多措施对底层老百姓十分厚道,但是,对地主阶级和官吏们又十分刻薄。
对于老百姓,他制定了极低的赋税水平,还为老百姓建立了一系列的民政福利制度。对于地主阶级,严厉打击,例如“徙富室以实京师”,制造冤假错案,抄没他们的家产。对于官吏,他把官吏俸禄定得极低,史称“明官俸最薄”。
显然,他忘不了以刘徳代表的地主阶级的贪婪与无情,也忘不了下层官吏的丑恶形象,反而对他善良的百姓心怀感恩(例如称帝后报答了刘继祖、汪大娘等家乡人)。四木以为,这应该是他少年时期善恶分明的心理状态的体现。
三年流浪生涯
1346年,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开始了自己的三年流浪生涯。行走于险恶的江湖,朱元璋对中国的社会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和各色人等打交道时,他认识了善良、慷慨,也见识了冷酷、邪恶,领略了勇敢、义气,也见到了苟且、堕落。
显然,三年流浪生涯让他对人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但也深刻改变了他的性格。毕竟,每天在饥饿线上挣扎,对他来说,活着才是目的,吃饱才有价值,其他的一切礼义廉耻,善恶是非好像已经失去了之前的意义。
所谓“无毒不丈夫”,在恶性生存的竞争中,只有那些最狠毒的人,才能适者生存,这对于朱元璋而言也是一样,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段流浪生活即使没有完全改变,也损害了他之前的道德素质。此时,他的狠毒之心已经生长,但是还没有显露出来。那要什么时候才能暴露出来呢?我们姑且往下看。
由士卒到统帅
1352年,朱元璋再次走投无路,选择投奔郭子兴。郭子兴可以说是朱元璋的伯乐,他很认可朱元璋,甚至很快就把自己的义女许配给了朱元璋。而此时的朱元璋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毕竟很多史料记载,他多次救郭子兴于危难之中。
但是,等到郭子兴死后,朱元璋不仅设计夺得了郭子兴部队的所有权,甚至连郭子兴的儿子和女婿都被他借刀杀人“牺牲掉”。至此,他骨子里的狠毒的一面已经暴露出来了。
再后来,随着他势力的进一步膨胀,他成了吴王,已经有了称帝之心。为了自己的舆论形象,曾经的老上级北方红巾军的领袖韩林儿也在他手下死于非命。但是,我们到现在仍然找不到充分的证据证明。
直到目前为止,尽管朱元璋的狠毒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但是我们依然不能说他足够狠毒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毕竟他的处理手段太高明了,也就是说他虽然狠毒,但是毕竟还懂得对自己的狠毒行为想方设法加以掩饰。
登帝之后
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但是内心很不自在,因为中国人向来重视门第,毕竟自古以来好像没有乞丐做天子的先例。所以他处处小心翼翼,每天殚心竭虑,除了自己的儿子,他对谁都不相信。
后来,他还建立了锦衣卫,对所有的人进行秘密监视,甚至创造了文字狱,都是为了将任何可能的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但是,好像即便如此,这样还是不够安全。
于是,朱元璋一手炮制了明初四大案,如果说“空印案”和“郭恒案”,为了整治贪官污吏,我们还能理解,那么“胡惟庸案”与“蓝玉案”朱元璋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牵连了太多的无辜,实在是有些太过狠毒了。但是,即便此时,他还知道为自己的狠毒行为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朱元璋晚年
等到朱元璋的晚年,特别是朱标太子病逝后,考虑到朱允炆继位的风险。他几乎把之前所剩的功臣宿将全部处理干净了。如果说之前不少功臣宿将过于飞扬跋扈,违法乱纪严重,那么像冯胜、傅友德之类的实在是罪不至死。
到此为止,我们可以说,朱元璋已经达到了狠毒的极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之前他杀害自己的恩人他还想方设法加以掩饰,后来杀害自己的功臣他还懂得找借口,而现在他已经懒得这么做了,他的内心已经被狠毒完全占据。
所以,不管这个人的功劳有多大,贡献有多多,只要对他的朱家江山有丝毫威胁,他就直接来一个赐死,一了百了。此时,他的内心已经完全失去了丝毫的廉耻之心,善恶之分,完全顾忌不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影响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了,可谓狠毒之至。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朱元璋在少年时期曾经是一个善恶分明的人,但是三年的流浪生活对他的本性已经造成了影响,损害了他的道德素质。他的狠毒的一面,在他从军直到称帝之后都有所体现,但并不明显,因为当时的他还会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掩饰或者找借口。而到了他的晚年,他已经懒得这么做了,他开始肆无忌惮地毫无理由地处理任何有碍朱家王朝长治久安的人,所以,我们可以说他的内心的狠毒也已经达到了人性的极限。
本为一家之言,四木抛砖,无他,只为引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