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宋朝

北宋诗人张耒的诗:平易中的深沉与苍茫

作者:Marshall2025-08-25      来源:爱上历史

北宋文坛星光璀璨,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大家如北斗耀空,而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虽在后世声名略逊于师友,却以独特的诗风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在宋诗长河中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诗作以平易晓畅的语言承载深沉的情感,在田园市井的烟火气中透出对苍生的悲悯,在山水自然的描摹中暗藏对人生的哲思。

一、诗学渊源:承白居易之平易,启宋诗之新风

张耒的诗学理念深受白居易、张籍影响,主张“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这种追求自然天成的创作观,使他的诗作呈现出平易舒坦、不尚雕琢的特质。

其代表作《田家》以白描手法勾勒农人生活:“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秧遍满天光碧,齐唱田歌作耕声。”语言质朴如话,却通过“酒白如饧”“齐唱田歌”等细节,将农家的辛劳与质朴的欢乐融为一体。这种“以俗为雅”的笔法,既延续了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为宋诗开辟了贴近民生的新路径。

二、民生关怀:从市井烟火到边塞烽烟

张耒早年颠沛流离,后又屡遭贬谪,长期任地方卑官的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体察甚深。他的诗中既有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也有对边塞战事的忧思。

在《劳歌》中,他以“筋骸长彀”“半衲遮背”的“负重民”为描写对象,通过“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式的细节刻画,揭露了劳苦大众的生存困境。而《和晁应之悯农》则聚焦“南山壮儿”的悲剧:“夜为盗贼朝受刑,白日鼠窜无所容。”这些诗句直指社会不公,体现了诗人“哀哉天地间,生民常苦辛”的悯农意识。

面对辽、夏侵凌,张耒的诗又展现出豪迈气概。《昭陵六马》以唐太宗陵前石马为意象,赞颂“天兵十万驱鲸鲵”的雄姿;《听客话澶渊事》则通过“澶渊之盟”的典故,表达“愿借琵琶弹甲兵”的爱国情怀。这种刚柔并济的诗风,使其作品超越了个人悲欢,具有更广阔的历史视野。

三、山水哲思:从清瘦山峰到梧桐夜声

张耒的山水诗常以简练笔触勾勒意境,在自然景物中寄寓人生感悟。《初见嵩山》是其代表作之一:“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诗中“清瘦”二字,既描绘了嵩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姿态,又暗含诗人历经沧桑后超然物外的心境。这种“以形写神”的手法,使山水成为诗人精神的镜像。

另一首《夜坐》则通过“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的意象组合,将秋夜的静谧与梧桐的坚韧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生命不屈的礼赞。清代纪晓岚评价此诗“神韵超然”,恰是因其以平常景物传递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艺术特色:平易中见工巧,疏淡中含深味

张耒的诗虽以平易著称,但并非粗疏草率。他善于在看似寻常的叙述中设置精妙细节,如《输麦行》中“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的矛盾心理,既符合卖饼人的身份,又暗含对民生疾苦的隐喻。这种“举重若轻”的笔法,使其作品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在语言上,张耒继承了白居易“老妪能解”的传统,却又能避免流于浅白。其《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一词,以“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的细腻描写,将闺情离思表达得含蓄蕴藉,展现了词与诗风格的交融。

苏轼

上一个: 秦桧为什么要害死岳飞,如果没有秦桧,岳飞会死吗

下一个: 方腊之战:梁山好汉的悲壮谢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