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宋朝

乌台诗案:苏轼诗文中的政治风暴与文字之祸

作者:Marshall2025-09-18      来源:爱上历史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因诗文引发的政治风暴席卷朝野,史称“乌台诗案”。这场案件以苏轼被捕入狱为核心,牵连数十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之一。其导火索并非单一诗作,而是多篇诗文被新党官员断章取义,指控为“讥讽新政、诽谤朝廷”。

一、《湖州谢上表》:自谦之语,被解为“讥讽新进”

苏轼调任湖州知州时,按惯例向宋神宗呈递《湖州谢上表》。文中一句“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成为新党攻击的突破口。新党领袖李定、舒亶等人认为,“新进”暗指神宗重用的变法派官员,“难以追陪”实为贬低新政执行者,否定王安石变法的正当性。此句被曲解为“妄议朝政”,构成“谤讪”之罪。

事实上,苏轼此语本为自谦,表达“不合时宜”的无奈。但新党为打击保守派,刻意放大其政治隐喻,将文学表达上升为政治攻击。正如苏轼在狱中所言:“臣诚愚昧,不识时务,但知守正,不敢阿附。”

二、《汤村开运盐河雨督役》:百姓之苦,被塑为“暴政”

苏轼在汤村监督开凿运盐河时,目睹百姓冒雨服劳役的惨状,写下《汤村开运盐河雨督役》。诗中“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等句,以牲畜比喻驱役百姓的残酷场景,控诉新政中盐法、水利等政策加重民生负担。新党指控此诗将朝廷水利工程塑造为“暴政”,损害变法“富国强兵”的形象,构成“诽谤圣政”之罪。

苏轼的批判并非空穴来风。元丰年间,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政在推行中因地方官吏盘剥,导致百姓“强半在城中”服役,甚至“三月食无盐”。苏轼的诗文,实为对民生疾苦的真实记录。

三、《赠孙莘老七绝》:盐法之弊,直指政策严苛

苏轼赠友人孙觉(字莘老)的《赠孙莘老七绝》中,“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等句,借自然现象暗讽盐法新政导致民不聊生;“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则直指盐政严苛,百姓缺盐。新党认为,苏轼将民生问题归咎于朝廷政策,煽动对变法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坐实其“讥刺朝政”的罪名。

苏轼在供状中承认,此诗“意言山中之人饥贫无食,虽老犹自采笋蕨充饥。时盐法峻急,僻远之人无盐食用,动经数月”,明确表达对盐法的不满。

四、其他诗文:断章取义,罗织罪名

除上述诗作外,新党还从苏轼其他诗文中搜罗“罪证”:

《山村五绝》:“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被指讽刺青苗法迫使百姓离乡服役。

《八月十五日看潮》:“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被曲解为讥讽朝廷水利难成。

《戏子由》:因提及“违抗朝廷新兴律”,被指控藐视新法。

新党官员舒亶在弹劾奏章中称:“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李定更列举四项理由,要求处死苏轼,包括“怙终不悔”“傲悖之语”等。

五、案件本质:新旧党争下的文字之狱

乌台诗案的爆发,本质是北宋新旧党争激化的结果。王安石变法后,神宗将变法定为“既定国策”,反对变法即被视为反对皇权。苏轼作为保守派领袖,其诗文多从百姓视角揭露新政弊端,语言辛辣直白,成为新党打击异己的工具。

新党通过断章取义、曲解隐喻,将文学创作上升为政治攻击。例如,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中“世间唯有蛰龙知”一句,被舒亶诬为“诽谤神宗”;《书韩干〈牧马图〉》则被扣上“讥讽执政大臣无能”的帽子。

六、案件结果:苏轼获释,文祸余波未平

在曹太后求情、王安石等大臣劝谏下,苏轼最终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案件牵连甚广,驸马王诜被削夺官爵,苏辙、司马光等39人受罚。苏轼的诗文手稿被家人焚毁三分之一,以避祸端。

乌台诗案成为苏轼人生的转折点。贬谪黄州期间,他创作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文学成就达到新高峰。而这场文字狱,也暴露了专制皇权下文人言路的困境——正如苏轼在《狱中寄子由》中所写:“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苏轼

上一个: 秦桧为什么要害死岳飞,如果没有秦桧,岳飞会死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