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赐给叔叔一个特权,叔叔却觉得被骗了,究竟是什么呢?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天黑路滑人心复杂,在这个世界上,最不能直视的东西,除了刺眼的太阳,另一个就是人心。为了生活,许多人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带着伪善的面具,与人相处时,不能太过单纯,否则容易上当受骗。在古代,皇帝的话就是圣旨,但皇帝给大臣的承诺,并不一定能兑现,甚至翻脸不认人,果亲王胤礼深有体会。
胤礼,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他是康熙第十七个儿子,雍正同父异母的弟弟,因母亲家世不够显赫,在后宫的地位较低,胤礼不具备“子以母贵”的优势。跟其他阿哥相比,虽然胤礼也是皇子,却没有多少存在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胤礼清楚自己没有机会继承皇位,逐渐养成不争不抢的性格。
康熙在位期间,皇子们为争夺储君的位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明争暗斗毫不示弱,这就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九龙夺嫡事件。当各位阿哥斗得不可开交时,胤礼只是个旁观者,没有参与到任何一方,把精力放在读书学习上,仿佛他与这场争斗没有任何关系,谁胜谁败都无所谓。
最后,四阿哥胤禛(雍正)胜出,顺利坐上皇位。成王败寇乃亘古不变的规律,雍正登基后,开始对当初跟他作对的兄弟进行清算,出手毫不客气,胤礼却因淡泊名利,不仅没受到牵连,反而得到哥哥雍正的重用。雍正派胤礼负责修葺景陵,胤礼尽心尽力,圆满完成任务。
雍正对此相当满意,认为弟弟胤礼办事靠谱,做人也比较低调,下旨褒奖:“景陵办理修饰甚好,十七阿哥、孙渣齐、萨尔那甚属尽心,敬谨效力。十七阿哥封郡王。”半个月后,胤礼正式被封为果郡王,从此平步青云,担任镶红旗、镶蓝旗汉军都统,并代替雍正帝祭祀孔子。
按照爵位,胤礼原本只能领取郡王的俸禄,但雍正太欣赏这个弟弟,直接发给他亲王的工资,其他郡王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雍正六年,胤礼更进一步,被封为和硕果亲王,同时兼任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和镶蓝旗蒙古都统,五年后又奉命管理宗人府。
乾隆登基后,对叔叔胤礼不薄,让他俸禄翻倍,并给胤礼的母亲加徽号,让叔叔胤礼感动不已。俗话说,高处不胜寒,随着地位的提升,以及乾隆皇帝的格外器重,胤礼却保持清醒头脑,没有因此变得高调,更没有忘乎所以,他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毕竟君臣有别,尽管皇帝是他亲侄子。
如此低调靠谱的胤礼,却由于错信了乾隆的特殊赏赐,导致后来后悔莫及,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一天,乾隆当年群臣的面说:“果亲王便殿赐坐时俱行拜礼,朕心深为不安……皆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为叔。行辈甚尊,岂可常行拜礼于朕前乎,命胤礼在便殿召见免除叩拜之礼。”
也就是说,以后胤礼被召见时,不需要跪拜了,并获得赐座的资格。对于乾隆许诺的这个特权,胤礼欣然接受,且非常高兴,这可不是谁都能享受到的恩赐。第二年,乾隆连夜召见几位重臣商议大事,胤礼最后一个来到,没有跪拜直接坐下,不是他不把自己当外人,而是侄子乾隆之前赐给他的特权。
胤礼屁股还没坐热,乾隆面无表情地看着他,并当着众人的面严厉训斥。胤礼内心非常委屈,埋怨侄子乾隆出尔反尔,但他敢怒不敢言。深感憋屈的胤礼,不久后以体弱多病为借口请辞,乾隆没有任何挽留,不假思索同意。乾隆三年,四十二岁的胤礼去世,临死前对家人说:“我太天真了,不应该相信皇上免除叩拜之礼的承诺。(不该因疾废礼)”
胤礼死后,或许乾隆对叔叔心存愧疚,表现得极为伤心,不仅亲临其丧,而且下旨给胤礼加祭一次,让大阿哥永璜穿孝,赐其谥号为“毅”。若胤礼泉下有知,是否能原谅乾隆呢?只有他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