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三国

三国里的孟达:乱世中的多面枭雄

作者:Marshall2025-07-24      来源:爱上历史

在三国纷争的舞台上,孟达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以反复无常的立场、复杂多变的政治选择,成为那个时代权力博弈的缩影。从益州牧刘璋的部将,到刘备麾下的宜都太守,再到曹魏阵营的新城太守,最终因叛魏被司马懿斩杀,孟达的一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乱世中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激烈碰撞。

一、出身与早期经历:凉州豪族的政治投机

孟达,字子度,本字子敬,为避刘备叔父刘子敬之讳而改字,扶风郡平陵县人,出身于凉州豪族。其父孟佗曾任东汉凉州刺史,家族在西北地区颇有势力。建安初年,天下饥荒,孟达与法正一同入蜀依附益州牧刘璋。这段经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政治资本,也埋下了后来背叛的伏笔——作为外来者,他在刘璋阵营中始终未能获得核心地位。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蜀时,刘璋派遣孟达与法正各率二千兵马迎接。这一安排成为孟达人生的转折点:法正暗中投靠刘备,而孟达则被刘备委以重任,统率原部驻守江陵。此时的他,已展现出精明强悍的特质——既能审时度势选择新主,又能在军事行动中展现才能。

二、蜀汉时期:从功臣到叛将的蜕变

刘备攻占益州后,孟达被任命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奉命从秭归北攻房陵,诛杀房陵太守蒯祺。这一事件暗藏玄机:蒯祺是诸葛亮大姐夫,其被杀虽未引发直接冲突,却为孟达与诸葛亮的关系蒙上阴影。随后,孟达进攻上庸,刘备派义子刘封“统领”其军,实则剥夺兵权。这种不信任,成为孟达日后叛蜀的重要诱因。

关羽围樊城、襄阳时,孟达与刘封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拒绝出兵援助,直接导致关羽败亡。这一决策的后果远超预期:刘备对孟达的怨恨不仅源于军事失利,更因孟达与刘封的矛盾激化。刘封“撤销孟达鼓乐”等欺凌行为,最终迫使孟达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率部四千余家投降曹魏。

三、曹魏时期:宠臣的辉煌与陨落

孟达的投降恰逢曹丕急需笼络人才之际。曹丕对孟达的才能极为赏识,称其“进见闲雅,才辩过人”,拜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并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委任孟达为太守。这一安排凸显了孟达的战略价值:新城郡地处荆州西南,是曹魏防御蜀汉的前线要塞。

然而,孟达的辉煌仅维持了七年。黄初七年(226年)曹丕去世后,与他亲善的夏侯尚、桓阶等重臣相继离世,孟达逐渐失去政治依靠。此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通过书信招诱孟达归蜀。诸葛亮采用“借刀杀人”之计,让部下郭模诈降魏国,故意泄露孟达与蜀汉的密谋。这一策略既试探了孟达的忠诚度,又激化了其与魏兴太守申仪的矛盾。

四、最终结局:司马懿的闪电战与孟达的败亡

面对司马懿的围剿,孟达的军事才能暴露出致命缺陷。他误判司马懿需向洛阳请示,认为“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魏军至少需一月才能抵达。然而,司马懿仅用八日便从宛城突袭至上庸,十六日攻破城池。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导致其兵败身死,首级被送往洛阳焚于十字街头。

这一结局折射出孟达的性格弱点:他虽精通文史、胆识过人,却缺乏政治定力。从背叛刘璋到投降曹魏,再到意图反魏归蜀,三次易主使其丧失了所有政治盟友。司马懿在战后评价:“孟达反覆无常,今若不诛,必为后患。”这一论断,成为孟达一生的最佳注脚。

刘备

上一个: 曹操身上都出现过哪些典故?曹操典故趣事大盘点

下一个: 八卦阵:历史迷雾中的军事智慧与文化符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