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攻察哈尔蒙古之战是后金天聪二年至九年(明崇祯元年至八年,1628—1635年),后金军攻灭察哈尔部,统一漠南蒙古的作战。
十七世纪初,建州女真兴起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控制了女真各部。天聪六年(1632年)四月,皇太极率大军西进,多尔衮从征。至西拉木伦河畔,会集蒙古诸部兵,共击林丹汗。面对势力远胜自己的后金军,林丹汗无奈之下从归化城驱人畜十万西渡黄河逃走。大势已去的林丹汗部众十之七八在途中散去。林丹汗逃奔青海,两年后在青海打草滩病死。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与岳托等领兵万人渡河,招降林丹汗部众于额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儿子归降,交出可汗印信,整个漠南蒙古完全纳入了后金版图。
蒙古方面
明朝后期,蒙古诸部活动于长城以北的辽阔地区。按其游牧区域,以大沙漠为限隔,分称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亦称厄鲁特蒙古)。察哈尔部属漠南蒙古,驻牧于插汉儿(察哈尔,蒙古语为"边地"),因此定部落名为察哈尔。其首领林丹汗系元太祖成吉思汗后裔。其他各部分处不同地区,遂形成敖汉、扎鲁特、苏尼特、鄂尔多斯等九部。林丹汗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即汗位后,欲复祖业,着手统一蒙古各部,一度强盛,把漠南蒙古诸部置于统治之下。被征服的各部不堪忍受其统治,纷纷投后金请求庇护,引起林丹汗的恐惧与忌恨,遂与明廷联合抵抗后金。努尔哈赤对蒙古诸部采取分化政策,先后同科尔沁、扎鲁特诸部通过联姻等手段,结成军事政治同盟,仍未能制服林丹汗。
蒙古各部大多逐水草而居,从事游牧的畜牧业经济,政治上处于互不统属的状况。各部落封建主之间,为了掠夺牲畜、土地和财产、争夺统治地位,常常发生矛盾,互相杀戮、征伐,他们为了获得后金政权实力的支持,保护自己,壮大自己,免于为对方所统治和奴役,16世纪起就纷纷和后金政权建立联系。
后金兴起
努尔哈赤崛起后,对蒙古各部采取了既不同于中原汉族皇帝,也不同于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他用编旗、联姻、会盟、封赏、围猎、赈济、朝觐、重教等政策,加强对蒙古上层人物及部民的联系与辖治。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春,后金在宁远之战失败后怨恨内喀尔喀阴助明朝,乃第二次讨伐内喀尔喀,内喀尔喀被打得落花流水,其领袖卓里克图败走西拉木伦河时遇到林丹汗,林丹汗严厉责备卓里克图对自己不忠以及内喀尔喀在明朝和后金之间朝秦暮楚之事,并趁机合并了他的余部,至此内喀尔喀五部之一的炒花部(乌齐叶特)不复存在。
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死,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当年十月,皇太极以内喀尔喀五部中的扎鲁特部屡次劫杀后金派往科尔沁的使臣为由第三次讨伐内喀尔喀,林丹汗再度趁火打劫,攻击内喀尔喀残部,服从者进行安抚,抗拒者被杀。林丹汗的扩张行为与正在兴起中的后金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内喀尔喀五部在后金和林丹汗的夹击下土崩瓦解,只剩下了巴林部和扎鲁特部。故而皇太极即位后,继续笼络蒙古诸部,孤立察哈尔部,并对其采取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