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徐盛:江东铁壁的忠勇传奇——以“大壮”之名铸就东吴脊梁

作者:Marshall2025-11-06      来源:爱上历史

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涌现出无数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徐盛以“江表之虎臣”的威名载入史册,其以少胜多的战例、独创的疑城之计,以及获得君主“大壮”的殊荣,共同构筑起这位东吴名将的传奇人生。

一、寒门虎将的崛起之路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早年因家乡战乱南迁至吴郡(今江苏苏州),以勇猛善战闻名乡里。建安五年(200年),孙权掌权后,破格提拔徐盛为别部司马,命其率五百人驻守柴桑(今江西九江),抵御黄祖侵扰。建安十二年(207年),黄祖之子黄射率数千人进攻柴桑,徐盛仅以不足二百兵力迎战,先以城防杀伤敌军千余人,继而开城出击,大破敌军。此役后,黄射再不敢进犯,徐盛因功升任校尉、芜湖令,后转中郎将,督校兵马。

这段经历凸显了徐盛的军事天赋:他既能以弱胜强,又善用城防与野战结合的战术。这种“以少抗多”的能力,为其日后在东吴军界崛起奠定了基础。

二、濡须浴血:获封“大壮”的巅峰之战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率军进攻濡须口(今安徽无为),徐盛随孙权迎战。激战中,吴军蒙冲战船遭暴风袭击,漂至曹军控制的北岸。诸将惊恐无措,唯徐盛率部下冲上岸拼杀,斩获颇丰,待风停后安全返航。此战中,徐盛展现的“临危不惧、逆境反攻”的特质,令孙权大为赞赏,亲赐“大壮”之誉。

“大壮”二字在《三国志》中仅出现两次,另一位获此殊荣的是曹魏名将张辽。孙权将徐盛与张辽并列,足见对其勇武的极高评价。这一称号不仅是对个人战功的肯定,更标志着徐盛跻身东吴核心将领行列。

三、疑城退敌:智谋与胆识的完美融合

黄武三年(224年),魏文帝曹丕亲率大军南征,企图渡江攻吴。面对绝对劣势,徐盛提出惊世计策: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周边筑起数百里围栏,围栏上设置假楼,江中布置浮船,制造吴军严阵以待的假象。诸将质疑此计无用,徐盛力排众议,依计行事。

当曹丕抵达广陵(今江苏扬州)时,见连绵数百里的防御工事,又逢江水暴涨,误判吴军早有准备,遂下令退兵。此役中,徐盛以“虚张声势”之计,不费一兵一卒退却曹魏精锐,被后世誉为“三国版空城计”。这一战略智慧,使其从勇将升华为智将,彻底巩固了其在东吴军界的地位。

四、战功累累:东吴防御体系的中流砥柱

徐盛的军事生涯贯穿东吴中期对外战争:

合肥之战:与张辽对峙,虽未取胜但成功阻滞魏军;

洞口防御战:面对曹休大军,以残部坚守,敌军始终无法突破;

夷陵之战:随陆逊迎击刘备,攻取蜀军多处营寨;

荆州争夺战:配合吕蒙袭取荆州,巩固东吴战略要地。

这些战役中,徐盛多次以少敌多,其“以弱胜强”的战术风格,与东吴“水战为主、防御反击”的战略需求高度契合。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其列入“江表之虎臣”,与周泰、黄盖等名将并列,彰显其历史地位。

五、忠勇本色:乱世中的道德丰碑

徐盛的忠诚同样令人动容。黄初二年(221年),曹丕派邢贞赴吴封孙权为吴王,邢贞态度骄横。徐盛当场落泪,愤然道:“吾等不能奋身吞并许昌、洛阳,使君王与邢贞盟约,实乃奇耻大辱!”此言令邢贞惊叹:“江东文武如此,非久臣之人!”

这种“主辱臣死”的赤诚,与徐盛战场上的勇猛形成鲜明对照。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恪守臣节的道德楷模。

六、历史回响:被低估的东吴柱石

相较于周瑜、陆逊等名将,徐盛在后世声名稍显黯淡,这与其“防御型将领”的定位有关。然而,在东吴中期对外战争中,他正是那个“守住底线”的关键人物:濡须口之战稳住防线,疑城计吓退曹丕,洞口防御战阻击曹休……这些战役虽无赤壁之战的辉煌,却为东吴赢得宝贵的发展时间。

孙权曾感叹:“有徐盛在,曹魏水军难过长江。”这既是对其军事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其战略价值的最高评价。当徐盛病逝于黄武年间(222-229年),其子徐楷袭爵芜湖侯,继承父业,东吴军中“徐盛精神”得以延续。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潘璋:东吴虎臣的双面人生——勇略与贪奢的交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