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明朝

“谢公尤侃侃”指的是谁?明朝中期知名阁臣——谢迁

作者:时间轴2021-11-04      来源:历史资料网

谢迁仪表堂堂,长相俊伟,做事坚持实事求是,为人正直胸怀坦荡。他做事明了,解决迅速,擅于据理论争。谢迁和刘健李东阳一起辅佐皇帝,那时候大家点评说:“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说的是:“李公谋略高超,刘公做事果断,谢公谈吐尤健。”三人均被称作“贤相”。

谢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朝中期知名阁臣。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状元。历任翰林修撰,左庶子,弘治初进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弘治八年(1495年),入内阁参加机务,进詹事。弘治十一年(1498年),升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为人正直秉节直谅,见事明敏,善持论。与刘健,李东阳同辅臣,功绩出众,时人云“李公谋(李东阳的谋略),刘公断(刘健的当机立断),谢公尤侃侃(谢迁的能言善辩)”,为那时候世称的“天下三贤相”之一。武宗嗣位,屡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时宦官刘瑾独断专行,排挤忠良,谢迁上奏请诛刘瑾,不纳,遂与刘健同致仕归。后遭刘瑾报仇,夺诰命。刘瑾去世后,复职,致仕。

早年经历

明英宗擒雄十四年(144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谢迁生在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东山乡第四门(今余姚市泗门镇),明宪宗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殿试中状元,授以翰林院修撰。明孝宗继位后,宦官郭镛要求选择妃嫔充实六宫,谢迁向新继位的明孝宗劝谏:先帝的陵墓还未完工,选择妃嫔从礼仪知识上讲,理应从缓开展。尚书周洪谟等都赞成谢迁的建议,明孝宗采取。明孝宗在当储君时,谢迁早已是讲官了。待明孝宗即位,谢迁每一次向他讲课,竭力使他掌握做好皇上的道理。明孝宗数次夸他讲得好。因而,谢迁晋升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

入阁参议

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朝中命谢迁同李东阳入内阁参与政务。那时候,谢迁正料理父母的丧礼,竭力回绝,直至居丧完毕才接受任职。随后又晋升詹事,并再次担任侍讲学土。之后太子出嫁时,又封为为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上书皇上,劝诫太子亲贤者,远奸臣,苦学问,戒安逸。皇上对于此事,颇加称赞。

尚书马文升明确提出大同边警,饷费不够,要求提升南方地区两税折银的数字。谢迁表明反对,他说道:先朝由于南方地区地方税较重,所以用折算银子的方法来缓解。假如再提出增加,也许老百姓不堪负担。结果马文升提出的提案沒有被通过。

弘治朝末时,明孝宗想刷新朝政,整治弊政。那时候,内府全部的库房,仓场与马坊,宦官作奸违反规定的事,不容易完全查明。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认为禁卫军不属兵部所管,都挂空名领到军饷,弊端尤其比较严重。谢迁找机会把这个事汇报明孝宗,并明确提出彻底消除弊端的对策,结果获得了皇帝的赞成。

宦官当道

明武宗即位后,谢迁晋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宦官刘瑾乘皇上幼年,独揽大权,排挤忠良。谢迁觉得关乎天下兴亡,决心“触危机而罔恤,当逆峰而直犯”,数次向皇帝阐述已见,但都遭受回绝。直到要求诛杀刘瑾的建议沒有被采取,谢迁就同刘健一起弃官回家。

刘瑾对谢迁憎恨不己,一个叫焦芳的人因为投奔刘瑾而挤进内阁,对谢迁也倍感不满意。正德四年(1509年)二月,刘瑾,焦芳一伙借口浙江举荐的才德兼备的人,如余姚人周礼,徐子元,许龙,上虞人徐文颜全是谢迁的老乡,而拟订的谕旨又出自刘健之手,胡说余姚隐者这么多,毫无疑问徇私串通,相互之间拉扯。妄图以此来做为谢迁,刘健的罪行。他们假传皇命,将周礼等关入牢房审问。刘瑾还妄图拘捕刘健,谢迁,抄没俩家资产没收,幸亏李东阳竭力为他们摆脱。结果,朝中将周礼等通通流放到边境服役,而且下令:此后余姚人不可当选京官,只有派作县令。

正德四年(1509年)十二月,刘瑾依仗势力,撤消了皇上给与刘健,谢迁等赐爵授官的诏命,并讨回皇上赐予的翡翠,官服等物件。此外,注销授官诏命的竟达六百七十五人。那时候,大家都为谢迁的安危觉得忧虑,然而谢迁仍然与客人下棋作诗,泰然自若。

世宗优待

刘瑾被诛后,朝中恢复谢迁的官衔,但他推辞不受。明世宗继位,外派使者问慰谢迁,起用他出任参议。谢迁派孩子谢正入朝谢恩,并劝明世宗要勤奋好学,效法祖先,擅于纳谏。明嘉靖六年(1527年),明世宗亲自下谕旨派传令官到谢迁家去招募他入阁复职,并指令浙江的巡抚,按察使敦促谢迁动身上京。这时,谢迁已经是七十九岁的高龄,迫不得已只能领命北上。明世宗待谢迁十分优厚,天气寒冷时叫他无需上朝参见。一旦获知谢迁得病,又是派御医,又是送药品,还叫专管酒宴的光禄卿送上佳肴美酒。第二年三月谢迁终算告老还乡。“虽残伏枕还忧国”,谢迁返乡后还忘不掉国家兴亡,明世宗也常派遣官员问侯谢迁的起居。

明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十八日,谢迁在家里过世,年八十三。明世宗特赠太傅的官衔,谥号文正,葬于余姚东山乡伏虎庄(今余姚市临山镇临山村)。

上一个: 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

下一个: 明朝​“三原学派”又称“关学别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