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洪都之战,要说起这场战争的历史地位的话,可能算不上是历史脉络走向的一战,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洪都战争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南方主要大势力的代表性人物,朱元璋与陈友谅必定是有一战的,在他们之间决定出最终胜者,与元朝争夺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在二人还未开战之前,朱元璋势力弱于陈友谅,他也对陈很是忌惮,但正如墨菲定律所言,越怕越容易遭遇。朱元璋势力处于弱势,自然不想过早的遇到陈友谅,但陈的想法却是尽早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
元末明初的形势大致如下,随着一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引起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开始,天下可谓是大乱,与隋末唐初形势差不多,起义军各自为王,互相还经常抢夺地盘,到了陈友谅造反杀了徐寿辉掌握大汉(陈友谅的国号)政权后,北方基本还在元朝手中,南方则有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排名按照势力)等。为何元朝军队不南下消灭这些"叛军"呢?因为此时元朝在北方还有一个棘手的对手韩林儿与刘福通,换句话说,南方这些政权都是在韩林儿的"保护"下生存下来的。
天下义士共挑起反元的大旗,但随着有了一定的地盘,从起初的元朝作为首要目标变成了各自为战,重点发展自己地盘为主,甚至有些起义军,还与元朝眉来眼去,反过来抗击起义军。反元斗争的后期,形势演变成各个势力疯狂抢夺领地,有地盘就代表有人、有物资,能够给部队提供的保障也就多一份保障。既然元朝军队无暇顾及南方形势,那么南方这些起义军也开始自我吞并。
细数一下南方的起义军,有实力,也有野心的当属陈友谅与朱元璋,他们在这场反元斗争中注定一方要消灭另一方,正如前文所说,陈友谅想趁着朱元璋还未成长起来之期消灭朱元璋,但双方第一次在龙湾较量中,陈友谅失误被算计而吃了亏。反观朱元璋,龙湾之战中虽然胜利,但还是处于被动局面,因为他要同时面对陈友谅与张士诚两个敌人。朱元璋定都应天,北方是打的火热的韩林儿与元军,韩林儿与其是盟军,北方带来的压力相对较小一些。朱元璋西边是虎视眈眈的陈友谅,南边是不安分的张士诚,这样的掎角之势对于朱元璋来说很不利,三家势力中朱元璋又不占优势,朱元璋要想消灭其他两家,必须拿出全部家当才行,可是,在对付其中一家之时,难免另外一家跳出来坐收渔翁之利。
不仅如此,陈友谅与张士诚地盘不相连,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冲突,而朱元璋呢?他是把另外两家都得罪了个遍。由于龙湾之战的失利,陈友谅在暗中观察,他不主动去招惹朱元璋,一旦朱元璋与张士诚有任何军事行动,那么这就是陈友谅出击的时候,当然张士诚也不愿意做这个出头鸟,但是一个事件导致了朱元璋与张士诚的摩擦。
张士诚作为反元斗士中的一员,却有时首鼠两端,和元朝眉眼不断,受到元朝的"蛊惑",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盟友韩林儿发动了攻击,要命的是,张士诚攻打的地方,正好韩林儿与刘福通同在里面。无助的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不听刘伯温劝阻,一意孤行出兵救援韩林儿。韩林儿是救出来了,但朱元璋却被张士诚的无端骚扰惹怒了,不顾西边有虎视眈眈的陈友谅,硬要灭灭张士诚的威风。
张士诚的势力虽然弱于朱元璋,但朱元璋对张士诚的打击短时间内不可能有任何效果,不过朱元璋却把真正的"狼"引来了,西边一直在注视着他的陈友谅来了。陈友谅开着他的无敌舰队,带领手下60万大军,向着朱元璋杀过来了,然而陈友谅选择的第一站不是朱元璋应天的首都,而是紧挨着自己首都的洪都。
为何陈友谅要先攻打洪都?此时朱元璋应天的防守应该是最弱时期,为何不直套黄龙呢?江西洪都,原本是陈友谅的地盘,由于陈友谅的不仁义,导致镇守洪都将领投降了朱元璋。洪都是现如今的南昌,而陈友谅的首都是江州(现如今江西九江),从地图上不难发现,两地距离非常近。洪都落入朱元璋手里,这让陈友谅感觉到一丝丝的不安,但他并没有当机立断出兵夺回,而是选择了静待时机。
既然陈友谅出兵攻打朱元璋的第一站就是洪都,为何不在洪都投降后直接攻打呢?那时候洪都城内人心不稳,朱元璋即便是派兵支援也不如陈友谅的动作快,当时陈友谅的想法已不得而知,当陈友谅等到机会之时,洪都已经成为了"天谴"。回到原来的话题,陈友谅之所以先打洪都,他考虑了很多方面,比如洪都守卫才1万多人,而且守军统领朱文正是一个只知道花天酒地的家伙(陈友谅对于朱文正的看法,彻底让朱文正平日的表现蒙蔽了双眼),在陈友谅眼里,拿下洪都只不过是顺手而已。
还有就是,陈友谅是靠谋权篡位获得现在的地位,这种人往往最害怕别人背叛他,洪都的背叛就成了往陈友谅痛处撒盐的行为,他是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不仅如此,洪都地理位置距离陈友谅"老巢"太近,不拿下洪都的话,还要防止朱元璋出奇兵夺取他老巢的风险,因此陈友谅选择了最为保守的方式:拿下洪都。
最保守的方式,往往是最不容易胜利的方式,陈友谅的选择也让我们再次印证了这一说法。洪都城池的坚固度暂且不论,在北宋年间,是全国五大造船基地之一,城区面积达14~16平方千米,设16个城门,是历史上南昌古城最大时期,也就是说元末明初的洪都还不到14平方千米,而且当时洪都至少10个城门。朱文正的1万多守军要同时防守中很多城门,确实平添许多困难,没办法,一旦哪个城门没有防守,陈友谅的军队就会大摇大摆的直接进入城内。
1万多人面对60万人,一听这对比就知道,实力相差过于悬殊,面对乌压压、一片片攻城的军人,守军能够拿起手中的武器反抗已经是一个奇迹。不管是攻城之人,还是守城之人,心里都明白,洪都城是守不住,反抗只不过是拖延时间而已,但直接举手投降就彻底辱没了军人的气节。按照陈友谅与朱元璋的仇恨,即便是投降,也不一定能够保住性命,拼死一搏还有盼到援军到来之时,投降与抵抗,最明智的选择还是抵抗。
在洪都之战前,朱文正只是朱元璋的侄子,整天只知花天酒地的纨绔子弟,但很多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朱元璋能够让朱文正镇守洪都这么关键的位置,可不是只为了给侄子安排一个位置而已。面对陈友谅的大军,朱文正收起往日纨绔子弟的那一套,他开始认真了。
陈友谅60万大军开始攻打洪都,在这之前,他肯定也做了不少功课,当两军硬碰硬之时,他发现以前所做功课一点用也没有。从攻打洪都的第一天,到攻打洪都的一个月,陈友谅感觉焦头烂额,洪都还是朱元璋的洪都,他未能拿下首战的胜利。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当时战斗的场景的激烈性,1万人站在城墙上阻挡60万人的进入,战斗惨烈程度不言而喻。
朱文正确实是一个牛人,在被陈友谅60万大军包围一个月内,居然没有向朱元璋求援,当他发现洪都抵抗不了多久之时,才向总部发去求救信号。洪都一个月的奇迹不只是守住了陈友谅的大军,还有就是城内囤积的粮食,1万来人吃一个月的粮食,确实也是一个惊天数字,如果城内没有这么粮食,那么洪都应该像历史上很多城池一样,不是被敌人打败,而是被饥饿打败。朱文正是向朱元璋发去了求救信号,但朱元璋要先从与张士诚战争的泥潭中把军队调回,然后再出发救援洪都,据记载从朱文正发出求救信号到朱元璋赶到,这段时间就有一个月,也就是说朱文正又坚守了一个月,内城的所有人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完成这样的壮举我们不可而知,但他们等到了朱元璋的到来,等到了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决战。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我们觉得陈友谅的选择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失误,如果他直接攻打朱元璋的应天,可能历史就要改写。话虽如此,对于当时的陈友谅来说,真的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吗?相比于朱元璋,陈友谅的优势是水军,如果他无敌战舰顺长江进攻应天,能够与张士诚前后夹击朱元璋,胜率大一些,但难保张士诚乘机吞并他们。而且应天附近没有适合他战舰的水域,必须还是要上岸与朱元璋决战,那么他的优势也就显示不出来了,陆地战的话,陈友谅手下的谋士绝对不是朱元璋的对手,万一中计,又会像龙湾之战一样,成为"丧家之犬"。
因此,陈友谅稳扎稳打的战略还是比较切合当时实际,与其与朱元璋在陆地上"偷偷摸摸",不如直接在鄱阳湖水面上来的痛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论怎么选都是"老天爷"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