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的餐具,即便经历再多的朝代更迭、兵荒马乱,筷子却始终都存在,从来没有改变。对于我们来说,筷子只是一种餐具,却也不仅仅只是餐具,它更是我们钟爱并且要继承发扬的一种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散发着时代的光彩,它很普通,随处可见,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受重视。
几个世纪前的大航海时代里,正是包括筷子在内的古代中国餐具登陆欧洲,才彻底改变了当时欧洲人的卫生习惯,助推欧洲人形成健康的餐饮方式。
改变欧洲的中国餐具
现代人说起西餐,印象里常是琳琅满目的各种刀叉餐具,还有看上去十分优雅的进餐过程。近代以来的好些国人们,也是十分神往,将其当做高贵的象征。不过放在中世纪时,哪怕欧洲贵族的进食过程,且不论吃相高贵不高贵,所谓“精美餐具”,大多都见不着影。
比如汤勺,虽说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但铜制的汤勺,一直都是贵族才用得上。最常用的叉子呢?最早出现在11世纪时的意大利,12世纪才传入英格兰,但当时并不普及。以意大利史料记载,当时还有很多欧洲权贵,把用叉子吃饭,当做“亵渎神灵”。
那大多数人怎么吃饭?从罗马时代起,欧洲就有一套礼仪:吃饭的时候,平民百姓要五指齐下,高贵的贵族们呢?那只能用三个手指头。然后擦手的时候,平民百姓只许用衣服或桌布擦手,只有贵族才可以用毛巾擦手,以示高贵身份。说白了,贵族平民,吃饭都是下手抓。
而比这“下手抓”更严重的,还有当时欧洲各种餐具的卫生水平。当时欧洲大多数人用的碗碟,常见木制和陶制,但木碗容易腐烂,陶碗不容易洗刷,时间长了当然容易滋生细菌。外加吃饭主要靠下手,这饮食的清洁标准,实在难以接受。
以意大利学者奇波拉的《欧洲经济史》记载,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疾病死亡率一度高达百分之四十。恶劣的健康条件,很大程度上,就是这落后的饮食卫生惹的祸。
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漂洋过海来到欧洲的中国餐具,终于开始改变着惨不忍睹的欧洲饮食习惯。最先带来变化的,倒还不是低调的筷子,却是高调的瓷器。中国瓷器质地光滑耐热度高,与食物也不起化学反应,擦洗更是方便容易。于是进入欧洲后,迅速成了健康卫生的代表,自从16世纪起,就持续火遍欧洲贵族宫廷。
欧洲人的饮食安全标准,也随着中国餐具的到来,开始自发的提高。原先粗糙简单的餐具,被精美成套的中国瓷器餐具取代。食物不再是胡乱盛放在粗糙的碗碟里,而是用一件件精美的瓷器盛放。
尤其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作为中国餐具的铁粉。从1685年开始,他要求每一种餐饮,都必须有成套的中国瓷器餐具。宫廷的宴会上,人们也开始用餐刀叉子,食用瓷器里的精美食物。17世纪下半叶,中国瓷器餐具也进入了欧洲市民家庭。西方社会的饮食卫生水平,就这样被助推提高。
以这意义说,中世纪欧洲人“惨不忍睹”的就餐过程,确实是被中国餐具“拯救”出来的。而除了这直线上升的卫生水平外,低调的中国筷子,也在欧洲贵族精英阶层,知名度高调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