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亮(1122年2月24日—1161年12月15日),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庶长孙、太师完颜宗干次子。这位兼具政治野心与文学才华的帝王,其夺位之路堪称金朝权力斗争的典型样本,既折射出女真贵族集团的内部裂痕,也揭示了封建化进程中权力结构的剧烈变革。
一、宗室贵胄的崛起:从奉国将军到权臣核心
完颜亮出身金朝顶级贵族家庭,其祖父完颜阿骨打为金朝开国皇帝,父亲完颜宗干是金熙宗朝的宰辅重臣。这种血统优势使他早年即获得快速晋升:天眷三年(1140年)以宗室子身份官至奉国上将军,四年后加封龙虎卫上将军,进入金朝军事核心层。皇统四年(1144年)升任尚书右丞,正式跻身决策中枢,两年后兼任平章政事、右丞相,形成"文武双枢"的权力格局。
其政治手腕在此阶段已显露端倪。当学士张钧因起草违命诏书被处决后,金熙宗试图调离完颜亮以削弱其势力,但完颜亮通过与萧裕等权臣的密谋网络,成功维持影响力。这种"明升暗降"的应对策略,展现出他对权力博弈的深刻理解。
二、弑君政变的爆发:三重矛盾的集中引爆
皇统九年(1149年)十二月九日的宫廷政变,本质是多重矛盾激化的结果:
皇权猜忌的催化
金熙宗后期酗酒成性,对宗室大臣动辄施以酷刑。完颜亮因与唐括辩、秉德等大臣密谋废立事宜败露,反而加速了政变进程。当熙宗公开质疑其忠诚时,完颜亮意识到退无可退,转而与唐括辩达成共识:"若废立不成,则共赴死地。"
权力结构的失衡
金熙宗试图通过提拔完颜雍等宗室制衡完颜亮,但完颜亮已构建起包括萧裕、乌带在内的核心班底。政变前夜,这支力量完成对宫廷禁军的渗透,确保行动万无一失。
个人野心的膨胀
完颜亮自幼"深沉有大略",崇尚汉文化,其诗词中"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豪情,暴露出超越宗室身份的帝王抱负。这种文化认同与政治野心的结合,使其成为金朝封建化改革的潜在推动者。
当夜,完颜亮率死士闯入熙宗寝宫,以"奉天承运"为由弑君。次日即位时,他立即封秉德为左丞相、唐括辩为右丞相,通过利益分配巩固权力基础。
三、帝位巩固的挑战:血腥清洗与制度变革
即位后的完颜亮面临两大任务:消除异己与推动改革。其手段兼具暴力与智慧:
宗室清洗的残酷性
对潜在威胁展开系统性清除。堂弟完颜雍的妻子乌林答氏因拒召入宫自杀,此事虽未直接动摇完颜亮,但埋下世宗复仇的伏笔。1150年,完颜亮下令处死太宗子孙七十余人,完颜宗翰子孙三十余人,彻底瓦解旧贵族势力。
封建化改革的激进性
为巩固统治,完颜亮推行三项核心政策:
迁都燕京:贞元元年(1153年)将都城从上京会宁府迁至燕京(今北京),通过地理重心南移削弱女真保守势力。
毁旧宫立权威:正隆二年(1157年)下令拆除上京旧宫殿,消除女真贵族的精神图腾。
推广汉制:仿唐宋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完善财制,强化中央集权。
这些改革虽为金朝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但因操之过急引发保守派反弹。正隆四年(1159年)契丹叛乱,即与迁都导致的利益调整密切相关。
四、败亡的必然性:战略误判与内部崩解
完颜亮的帝位在正隆六年(1161年)南征中彻底崩塌。其失败呈现三重逻辑:
军事冒险的致命性
不顾国内矛盾,执意发动对南宋的全面战争。采石之战中,宋将虞允文以文臣身份指挥水师,利用金军不习水战的弱点大败敌军。此战暴露完颜亮"速胜论"的战略缺陷。
权力真空的利用
当完颜亮率主力南下时,留守东京的完颜雍趁机起兵。完颜雍通过释放被囚宗室、平反海陵王屈杀大臣等手段,迅速凝聚反完颜亮势力。
近卫军的反噬
瓜洲渡江失败后,完颜亮拒绝撤军建议,强令"三日渡江,否则尽杀诸将"。此举激化矛盾,最终导致浙西兵马都统制完颜元宜发动兵变,将其乱箭射杀。
五、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暴君与改革者的双重面相
后世对完颜亮的评价长期存在分歧:
传统史观:将其列为"篡逆暴君",《金史》称其"淫恶不堪,杀人如麻"。
现代研究:肯定其推动金朝封建化的历史贡献,如迁都燕京、完善官制等举措,为金世宗"大定之治"创造条件。
文学成就:其诗词被《全金元词》收录,《待月》《书壁述怀》等作品展现豪放气魄,时人评价"一咏一吟,冠绝当时"。
这种矛盾评价,恰如完颜亮其人——既是弑君篡位的野心家,也是推动历史进程的改革者。他的帝位争夺史,本质是金朝从部落联盟向封建王朝转型的缩影,其成败得失,为后世提供了关于权力、改革与统治艺术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