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明朝

朱元璋的救命恩人俞通海:沉毅勇猛的水师统帅

作者:Marshall2025-11-04      来源:爱上历史

在明朝开国的烽火硝烟中,俞通海以水师统帅的身份,成为朱元璋麾下最关键的将领之一。他不仅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助力朱元璋平定江南、北伐中原,更在鄱阳湖之战中以命相搏,救下朱元璋性命,成为明初军事史上不可忽视的传奇人物。

一、乱世投明:巢湖水师的转折点

俞通海(1330年—1367年),字碧泉,祖籍濠州(今安徽凤阳),后随父迁居巢湖。元末乱世中,他与父亲俞廷玉、弟弟俞通源、俞通渊在巢湖结寨,组建水师以御元军。此时,朱元璋正率起义军攻略和州(今安徽和县),却因缺乏船只被长江天险阻隔。俞通海敏锐捕捉到这一历史机遇,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巢湖水师万余众投奔朱元璋。

这一决策充满风险:巢湖水师此前隶属赵普胜部,而赵普胜已投靠陈友谅;元军则以楼船封锁巢湖出江通道。俞通海凭借对水文的熟悉,趁暴雨导致巢湖水位暴涨之际,率战船突破元军防线,抵达和州。此举不仅为朱元璋解决了渡江难题,更直接促成其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的战略目标。朱元璋曾感慨:“得巢湖水师,如虎添翼。”

二、鄱阳湖生死战:以命换主的忠勇

俞通海军事生涯的巅峰,当属鄱阳湖之战。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率60万大军顺江而下,与朱元璋的20万军队展开决战。此战中,俞通海提出“占据长江上游,断敌退路”的战略,并亲自率领七艘火船突入陈友谅中军。

战斗最危急时,朱元璋座船搁浅,陈友谅部将张定边率精锐直扑而来。千钧一发之际,俞通海驾船横挡在朱元璋前方,指挥士兵以弓弩射击,同时命部将张德胜驾船撞击敌舰。混战中,俞通海右眼被箭矢射中,鲜血染红战袍,却仍坚持指挥:“今日若败,吾等皆死!”最终,常遇春射伤张定边,俞通海趁势纵火焚毁陈友谅战船数百艘,扭转战局。

此战后,朱元璋亲临俞通海营帐慰问,见其伤势严重,泪洒军帐:“碧泉若死,断吾臂也!”而俞通海仅以微弱声音回应:“主公勿忧,臣死不足惜,惟愿大业成。”

三、治军严明:沉毅性格下的铁血纪律

俞通海治军以“严”著称,却又不失恩惠。《明史》记载其“沉毅有思,士乐为用”。在攻打桃花坞要塞时,他要求士兵“箭在弦上,不得妄发”,自己却率先登岸,被流矢射中腹部仍坚持指挥。这种身先士卒的作风,使其麾下水师成为明初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其严明纪律体现在细节中:巢湖水师初投朱元璋时,士兵因习惯劫掠而纪律松散。俞通海立下军规:“凡劫掠百姓者,斩;临阵退缩者,斩;不尊号令者,斩。”有次,其族弟因抢夺民女被按律处决,俞通海含泪监刑,此事传遍军中,自此无人敢违军纪。

四、悲剧结局:血染平江的未竟之志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俞通海在围攻平江(今江苏苏州)的战役中,率水师攻打桃花坞要塞。敌军利用地形优势,以强弩封锁水道。俞通海亲自驾船冲锋,被三支箭同时射中胸部,坠入水中。士兵将其救起时,他仍紧握令旗高呼:“破敌!破敌!”

被送回南京后,朱元璋日夜守候病榻。俞通海弥留之际,朱元璋握其手痛哭:“卿为朕打下半壁江山,今日却……”话未说完,俞通海已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八岁。朱元璋下令举国哀悼,追封其为虢国公,谥号“忠烈”,并亲自撰写祭文:“生为股肱,死为神明。”

五、历史回响:超越战功的精神遗产

俞通海的忠诚与勇猛,在朱元璋多疑的性格下显得尤为珍贵。据《明实录》记载,朱元璋曾对刘伯温说:“俞通海父子三人,皆为朕死,此等忠义,天下罕有。”为表彰其功绩,朱元璋特许俞氏家族在南京彩霞街建造“百猫坊”,以一百只石雕猫镇守俞宅,破除“俞(鱼)入海成龙”的谶语。

俞通海虽无子嗣,但其弟俞通源继承爵位,家族在明初获得赏赐达54次。这种超规格的待遇,既是对其个人功绩的肯定,更是朱元璋对“生死与共”君臣关系的珍视。

朱元璋 俞通海

上一个: 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