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明英宗朱祁镇常因“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被贴上昏君的标签。前者让明朝险些提前覆灭,后者导致忠臣于谦含冤而死。然而,若抛开这些重大失误,深入探究他的生平,会发现他在废除殉葬制度之外,还有诸多值得称道的善举。
释放建庶人:打破五十余年的囚禁枷锁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和太子丧生火海,其年仅两岁的次子朱文圭被朱棣下令囚禁于凤阳,称“建庶人”。这一囚禁,便是五十多年。朱文圭从两岁起就与外界隔绝,被关在狭小的空间里,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正常成长的机会。当他被释放时,连牛马都不认识,已然成了与世隔绝的废人,不久后便离世。
朱祁镇之所以释放朱文圭,与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他曾被瓦剌俘虏,后又遭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囚禁在南宫长达七年。这七年的囚禁生活,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失去自由的痛苦与绝望。他深知被囚禁的滋味,对朱文圭的遭遇感同身受。于是,他不顾朝中一些大臣的反对,毅然下令释放朱文圭。这一举动,不仅是对朱文圭个人的解脱,更是一种对人性尊严的尊重,彰显了朱祁镇内心的善良与悲悯。
恢复胡善祥位号:拨乱反正显公正
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皇后,她为人贤淑,却因无子且多疾,被朱瞻基以不实理由废掉后位。此后,她以“静慈仙师”的身份在长安宫修道,直到去世都没能得到应有的名分。在当时,众人碍于孙太后的颜面,都不敢为胡善祥说话,她的冤屈一直得不到伸张。
孙太后去世后,朱祁镇的原配钱皇后向朱祁镇提出,应该恢复胡善祥的位号。大学士李贤也认为,恢复胡善祥位号并为其修陵墓,才显得英宗明孝。朱祁镇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为胡善祥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并为其修陵墓。这一举措,纠正了宣宗时期的错误,让胡善祥在死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名誉,也体现了朱祁镇对历史公正的追求。
善待钱皇后:情深义重护发妻
朱祁镇与钱皇后感情深厚。在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期间,钱皇后日夜哭泣,哭瞎了一只眼睛,还摔伤了一条腿,成了一个行动不便的废人。即便如此,朱祁镇对她的感情始终未变。
朱祁镇复辟后,太子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仗着自己的身份,总是欺负钱皇后,还想夺取皇后之位。朱祁镇不但没有废后,还常常教育太子要照顾自己的嫡母,给钱皇后一个好的归宿。他深知钱皇后为自己付出了太多,在她最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所以他要尽自己所能保护她。朱祁镇死后,朱见深也遵循父亲的教诲,对钱嫡母与生母一视同仁,让钱太后在平静中度过了余生。朱祁镇对钱皇后的这份深情厚谊,在封建王朝的宫廷中显得尤为珍贵。
废除殉葬制度:终结残忍陋习的壮举
明朝自朱元璋起,便恢复了活人殉葬这一残忍制度。朱元璋死后,有四十余名妃嫔被集中到大厅,在太监的监视下勒令自尽,随同他葬入孝陵。此后,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皇帝死后,也都有妃嫔殉葬。这一制度让无数无辜的女性成为了牺牲品,她们的生命在封建皇权的威严下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
天顺八年(1464 年),朱祁镇在病重之际,深知活人殉葬的残忍与不人道。他召来太子朱见深,口授遗诏:“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他希望自己的死不要成为其他人的灾难,希望这一残忍的制度能在自己这里终结。朱见深郑重地允诺了父皇的遗愿。就这样,延续了近百年的活人殉葬制度在明朝被废除。《明史》赞曰:“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朱祁镇的这一壮举,拯救了无数可能被迫殉葬的女性,为后世所称道。
朱祁镇的一生,虽然有过重大的失误和过错,但他在释放建庶人、恢复胡善祥位号、善待钱皇后以及废除殉葬制度等方面的善举,也展现了他善良、公正、有情有义的一面。这些善举,如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温度和良知,也让我们对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