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鄂温克族的摇篮:独特的手工艺品与文化传承

作者:Marshall2024-11-12      来源:爱上历史

鄂温克族,一个生活在中国北方森林中的古老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手工艺而闻名。其中,鄂温克族的摇篮(鄂温克语称为“额莫贺”)不仅是一种实用的生活工具,更是一种精美的手工艺品,承载着鄂温克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下一代的深深祝福。

一、摇篮的制作材料与工艺

鄂温克族的摇篮通常由乌勒特毛(山丁树)或西勒特毛(红柳树)制成,这些材料不仅质地坚硬、耐用,而且具有天然的防腐性能,非常适合制作摇篮。摇篮的整体形状呈长圆形,长约90公分,宽约35公分,边高约8公分,这样的设计既方便婴儿躺卧,又能保证安全。

在制作过程中,鄂温克人展现出精湛的木工技艺。摇篮的底部由两块薄板接成,从中部开始徐徐向上,接角处与平面呈45度角,这样的设计使得摇篮更加稳固且舒适。婴儿的头枕部不用木板,而是在其部位的边上凿出针眼,缝上用红、绿、黑颜色的线绣出蝴蝶花纹或云纹图案的布,既美观又实用。

二、摇篮的装饰与功能

鄂温克族的摇篮不仅在制作上讲究,在装饰上也颇具特色。摇篮头部的背面挂上串起来的鸡或野鸡腿骨、鹰爪、雄野猪獠牙(哈皮兰)等,这些装饰品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寓意着勇敢和力量,寄托着鄂温克人对婴儿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

此外,摇篮头部左右两端各缀上三条五颜六色的串珠,摇篮头部以下的两个木边上,凿几处孔穿上细皮绳,再系宽布绳,以便将孩子捆绑在摇篮里。这样的设计不仅美观大方,而且非常实用,能够确保婴儿在摇篮中的安全。

三、摇篮的使用与传承

在鄂温克家庭中,婴儿出生几天后就开始生活在摇篮中。周岁之后,婴儿会爬出摇篮开始走路,但睡觉时仍然会回到摇篮里,直到两岁或两岁半。鄂温克人认为,摇篮用的时间越长,孩子睡在里面越舒服。因此,有的家庭会将摇篮传给几代人的婴儿使用,当孩子出摇篮后,还会将其外借给需要的人,不让摇篮空着。

在迁徙时,鄂温克人会将摇篮挂在驯鹿背上,方便携带。到了宿营地,在还没搭起“仙人柱”前,他们会将摇篮挂在树上。夏天时,鄂温克人在摇篮的上面覆盖薄布,以防蚊虫叮咬婴儿;冬季则覆盖厚布或皮子,以防寒气袭人。为使覆盖物与婴儿面部有一定的间隙,他们还在摇篮的上半部安上半圆形的细木杆(玛力兰),使覆盖物隆起。

四、摇篮的文化意义

鄂温克族的摇篮不仅是一种生活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见证了鄂温克人的智慧与技艺,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下一代的深深祝福。在摇篮的陪伴下,一代又一代的鄂温克婴儿健康成长,成为了这个民族的重要一员。

如今,虽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了鄂温克人的生活习惯,但摇篮仍然是他们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鄂温克族文化的象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民族文化。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弓弩的发射方式:不仅限于手拉,脚踏亦可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