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实际执掌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他共有十七位皇子,但最终继承皇位的并非嫡长子或备受瞩目的才俊,而是资质平庸却以“长寿熬过竞争”的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永琰)。这一选择背后,是乾隆帝在家族命运、政治传统与现实困境中的复杂权衡。
一、乾隆立储的“魔咒”:嫡子早夭与立储即殇
乾隆帝深受儒家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早年两次秘密立储均以悲剧告终:
皇次子永琏:作为孝贤纯皇后所生嫡长子,乾隆元年便被密立为储君,其名“琏”取“承宗器”之意。然而,乾隆三年永琏因病夭折,年仅九岁。乾隆帝悲痛万分,以皇太子规格下葬,并公开密旨,称其“聪明贵重,气宇不凡”。
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一年,孝贤皇后再生嫡子永琮,乾隆帝视其为“可属承祧”者。但永琮未满两岁便因痘疮夭折,连续丧子之痛使乾隆帝一度放弃立嫡念头。
皇五子永琪:在嫡子接连夭折后,乾隆帝转向庶子中才德兼备的永琪。永琪精通满、汉、蒙古语,擅长骑射与算法,乾隆三十年封和硕荣亲王,成为首个生前获封爵的皇子。然而,乾隆三十一年永琪因附骨疽病逝,年仅二十六岁。乾隆帝晚年回忆时仍感慨:“其时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颇属意于彼。”
二、继承人选的残酷淘汰:早夭、过继与品行缺陷
除嫡子与永琪外,乾隆帝其他皇子亦因多种原因退出竞争:
早夭率高:十七子中七人幼年夭折,包括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等,存活率不足六成。
过继排除: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分别被过继给履亲王胤裪、慎郡王胤禧,丧失继承资格。
品行缺陷:
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因孝贤皇后丧礼上表现“不够悲痛”,被乾隆帝公开斥责“绝无立储可能”,永璜忧惧而死,永璋被边缘化。
皇八子永璇举止轻浮,乾隆帝曾命其与皇十一子永瑆祈雨,永璇竟擅自离岗,被斥为“荒诞不羁”。
皇十二子永璂因生母那拉氏(继后)断发失宠,连带失去继位可能。
皇十七子永璘年幼时即“不喜读书,骑射亦劣”,乾隆帝直言其“难当大任”。
三、永琰的“逆袭”:平庸资质下的唯一选择
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已六十三岁,仅剩七位皇子在世:皇四子(已过继)、皇六子(已过继)、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其中:
永瑆:虽为书法大家,与刘墉、翁方纲齐名,但“文人气过重,缺乏治国魄力”,且因生母淑嘉皇贵妃早逝,在宫廷中势力薄弱。
永琰:资质平庸,但“中规中矩,无过失”,且生母令懿皇贵妃魏佳氏(孝仪皇后)深受乾隆帝宠爱。乾隆帝评价其“操守甚坚,居心醇厚”,认为他“能谨守祖训,不致败坏家法”。
最终,乾隆帝选择永琰为储君,密立密旨,藏于“正大光明”匾后。这一选择虽显无奈,却符合乾隆帝“求稳”的执政风格——他深知晚年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需一位能维持现状的守成之君。
四、历史回响:永琰继位后的清朝走向
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帝禅位于永琰(嘉庆帝),但仍训政三年直至去世。嘉庆帝在位期间,虽铲除和珅集团、整顿吏治,但无法扭转清朝由盛转衰的趋势。其平庸资质与乾隆帝晚年的保守政策,使清朝错失改革机遇,逐渐落后于西方。
乾隆帝的立储决策,既是个人命运与家族悲剧的交织,也是封建王朝继承制度的缩影。在嫡子早夭、才俊凋零的背景下,永琰的继位成为乾隆帝“长寿执政”的必然结果,也为清朝的衰落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