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九叠篆的起源

作者:Marshall2022-06-27      来源:爱上历史

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篆体,它并非篆体本有的体式。它的来源很少有人论及。《宋史·舆服志》云蜀中铸印官祝温柔,自言其祖为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它暗示了九叠篆出于汉代的缪篆。汉代之缪篆,其含义争讼不止,至今尚未有可信的结论。不过我们反观汉印的实际情况,只是印文方正,印面较为饱满,并没有见到反复重叠的文字,所以认为叠篆出于缪篆并不是客观的。元吾邱衍早就指出:“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已经断然否认叠篆与缪篆的关联。

在宋代以前就存在屈曲缠绕的篆法,叠笔是一种成熟的书法技巧,流传有绪。洛阳东郊发现的郑(隋末王世充所建政权)“孟夫人铭”,“夫”下为叠笔,成“”字状。山西长治唐代王惠墓发现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的墓志一合,志文楷中带行,笔画柔劲,字迹精美。志盖俗体篆文“唐故王君墓志之铭”,系双钩字体,笔画体形均呈方形。其字结构多有叠笔,横画两端向上短竖,或短竖在加二叠,“口”成山字形,其中间竖笔呈长“口”字形,“唐”“王”“墓”“志”“之”,形。可见叠笔的历史相当悠久,至少隋唐时期就流行了。不过唐代叠篆不成规模,而且与官印无关,两者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宋金的叠篆与当时的道教印文十分相似,反映了两者非常密切的关系。洛阳机车厂出土的“治都总摄之印”铜印。印文两行六字,方体,中间穿插北斗七星。《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卷上亦载此印,为云篆,多取圆势,字形的变形很大,不易识别,值得注意的是名之为“叠篆”。

记文云:“夫治都总摄之印者,为之兵印。有此印者,能管天下三界。鬼神仙官,分野城隍,社庙吏兵,皆得差使。不论高下,此印佩之,如上天帝命,凶恶鬼神皆伏。若行法职官不得此印者,难用鬼兵。印阔二寸二分,方正,厚八分,印文分六字,作两行叠篆。”

赵振华认为:“道教印或模仿当时政府官印得制式和书体,考察其曲折流畅的九叠篆印文和窄边知为宋代印式。”比较宋代的道教印和金代的叠篆官印,面貌相似。例如上述两个道教印之“摄”字提手旁和保定征集金代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合札左监军印”中“札”字的木字旁同样改作两个相叠的两个“山”字。保定征集金大定三年(1163年)“涿州节度使印”中“涿”“度”等字的大变形与道教的圆篆印的处理如同一辙。

四川建阳万年村挖土发现铜印,阳文篆书“道经师宝”篆文道教印,钮两侧阴刻楷书款“正德三年”(1508年),“先天”铸。这是难得见到有明确纪年的道家用印。字形依然是叠篆体,不循文字结构变形,如“道”字、“经”字之右旁,“师”字,均与通行篆字不同,同时叠篆,不类明代的官印叠篆,却与宋金叠篆结构相似。道教印章文字破坏结构的变异方式,与宋金、特别金代的叠篆十分接近。有三种可能造成这种状态:一种是道教印模仿官印,另一种是官印模仿道教印,再一种就是两者同出一源。我认为最后一种同出一源更合乎事实。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植树的方法和技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