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熙和十四阿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大清康熙帝传位给雍正,为何不担心手握重兵的十四阿哥造反?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清代康熙皇帝新觉罗·玄烨在畅春园去世,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围绕着雍正皇帝的继位,是否是康熙帝本人的真实意愿,也就是胤禛皇位来路的合法性问题争论不休,甚至还将其定为清宫十大谜案之一。
究其原因,就是历史上有人对雍正帝皇位来源的合法性产生怀疑,最典型的说法有三种:一是“遵照即位”;二是“矫诏夺位”;三是“无诏谋朝篡位”。后两种说法都是认为雍正以非合法的手段夺取了皇位。民间产生这种说法的主要原因,就是有人认为康熙皇帝选中的皇位继续人是皇十四子胤禵,他们的理由是康熙将朝廷十多万精兵将给十四阿哥胤禵,以大将军王的身份前往西北平叛,如果不是有意将皇位传给胤禵,难道就不怕他提兵造反吗?
其实,康熙帝任命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统兵十几万人前往北兵平定叛乱,与想选定他为皇位继承人没有任何本质的联系。恰恰相反的是,将皇十四子派往西北,远离京城,远离国家的核心权力中心,特别是在康熙皇帝已经七十岁高龄,而且身体又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并没有将胤禵调回京城自己身边,仍然留他在万里之遥的西北前线,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了态度,他选定的皇位继承人,绝不会是皇十四子胤禵。
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继承人选,手握重兵是非会成为继承皇位的筹码,关键是看这个王朝所处的状态,是大治的稳定时代还是皇权旁落的动荡时代。如果是大治的稳定状态,那么在皇位的继承问题上,法理的作用远大于军权的作用,也就是说能否成功继承皇位,关键问题不在于皇子手里是否掌握了兵权,而是要看前任皇帝选中了谁。因为在皇权稳固的大治状态下,法理的作用远胜过千军万马。秦始皇去世时,公子扶苏与大将军蒙恬手握三十万精兵,几乎是大秦帝国当时可以调度的全部精锐力量,却仍然抵不过公子胡亥与赵高的一纸假诏书。
如果一个王朝处于皇旁权落、国家权力分崩离析的状态,谁手里有兵权,谁的拳头就硬,谁就是法理,谁就占据先机。赵匡胤敢于黄袍高身,在陈桥发动兵变,就是手里握着兵权。
理顺了这一逻辑,回头再来回答康熙传位给雍正,为何不担心手握重兵的十四阿哥造反的问题,就很好理解了。康熙一朝,正处盛世,国泰民安,民心思定,十四阿哥胤禵麾下的兵马,自然不愿意跟着他去打仗冒险吃苦。与此同时,社会平稳安定,国家法律的权威(其实就是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大军就一定会听从朝廷的号定,不会轻易听从长官个人的控制。皇十四子胤禵虽然贵为大将军王,但是也只能指挥大军平定叛乱作战,一旦为了个人权欲起兵造反,与朝廷与皇权作对,大军的中下层军官是不会听从这样的号定的。因为起兵造反,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对这些人来说风险太大,与收益远不成正比。
同时,仅从军事角度上来分析,十四阿哥胤禵如果兴兵造反,也绝没有半点成功的机会。从西北前线,挥师东进挺进京城,路途遥远,万里迢迢,即使不遭遇强大阻力,累也会将大军累垮。更何况,打回京城的沿途,会遇多少抵抗,会有多少恶仗?再者,西北前线大军的粮草供应,全靠陕甘地区,一旦断了粮道,再多的兵马也无计于事,转眼间就会四分五裂,作鸟兽散,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所以,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本身,在西北平叛的皇十四子胤禵,绝不会愚蠢到起兵谋反,自寻死路的。坐不上皇位,只要自己不作,当一辈子富贵王爷,还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