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清朝

熊赐履籍贯考辨:从湖广孝感到江西南昌的学术溯源

作者:Marshall2025-08-05      来源:爱上历史

在清代学术史上,熊赐履(1635-1709)作为康熙朝理学名臣的代表人物,其籍贯问题长期存在争议。这位历经顺治、康熙两朝的翰林院学士、东阁大学士,既被记载为“湖广汉阳府孝感人”,又因“世籍南昌”被列入《江西通志》进士名录。这种双重籍贯的特殊性,折射出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科举制度与家族记忆的复杂交织。

一、核心文献的籍贯记载:孝感与南昌的双重认证

根据《清史稿》《碑传集》等权威史料,熊赐履的籍贯存在明确的两重表述:

湖广孝感说:清代官方文献如《清史列传·儒林传》明确记载其为“湖广汉阳府孝感人”,其本人在奏疏中也自称“楚人”。孝感县(今湖北孝感市)地方志更详细记载其家族“洪武初由南昌迁孝感”,其父熊祚延为孝感庠生,遇难时年仅八岁的熊赐履由母亲李氏抚养成人。

江西南昌说:光绪《江西通志》将熊赐履列入“顺治十五年戊戌科南昌籍进士”,同治《南昌府志》亦载其“世籍南昌”。这种记载源于熊氏家族的原始户籍——据孔继涵《熊文端公年谱》考证,熊氏先祖熊邦显于明初“占籍湖北德安之孝昌邑”,但宗族祠堂仍保留南昌祖籍记忆,导致科举登记时出现籍贯分歧。

二、科举制度下的籍贯认定:户籍与祖籍的博弈

明清科举制度对籍贯的严格规定,是理解熊赐履双重籍贯的关键。根据《大清会典事例》,考生需以“原籍地”参加乡试,但“寄籍”现象普遍存在。熊赐履的案例恰好体现了这一制度的弹性:

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登科录明确记载其为“湖广孝感县籍”,这符合其实际居住地与家族定居地;

南昌籍的追溯则源于家族对祖籍的认同。明代洪武年间,熊邦显从南昌迁至孝感,但未完全切断与原籍的联系。这种“迁而不绝”的宗族观念,使得熊赐履在科举登记时可能同时使用两地籍贯,以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三、学术身份的建构:理学传承中的地域认同

熊赐履的籍贯争议,更深层地关联着其理学家的身份建构。作为康熙朝“程朱理学”的官方推动者,他主导纂修《朱子全书》《性理精义》等著作,其学术立场需要地域文化的支撑:

孝感身份:强调其作为“楚地儒宗”的代表性,符合康熙帝“崇儒重道”的治国理念;

南昌渊源:则可追溯至明代南昌“江右王学”的传统。熊赐履虽主攻程朱理学,但其母李氏“博通经史”的家学背景,与南昌文化圈的学术交流密不可分。这种双重认同,使其在理学传承中既能立足朱子学正统,又吸收了陆王心学的思辨精神。

四、历史记忆的嬗变:从家族叙事到官方书写

熊赐履籍贯的最终定型,经历了从家族记忆到官方认证的演变过程:

家族层面:熊氏宗谱始终以南昌为祖籍,孝感为支脉,这种“根在南昌、枝繁孝感”的叙事,强化了宗族凝聚力;

官方层面:清代地方志的编纂者根据政治需要选择记载重点。孝感县志突出其“康熙帝师”的政治地位,南昌府志则强调其“江右学者”的文化贡献;

现代学术:当代研究者通过梳理《熊文端公年谱》《清实录》等原始文献,确认熊赐履的“实际籍贯”为湖北孝感,但承认其“文化籍贯”包含南昌元素。

顺治 康熙

上一个: 孝庄皇后是不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

下一个: 孝敬宪皇后:无子无宠表象下的帝王敬重与历史地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