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湘军如同一支崛起的力量,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李续宾,作为湘军中的一员悍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成为了这段历史中不可忽视的璀璨星辰。
寒门崛起:书香熏陶铸就军事根基
李续宾,字如九,一字克惠,号迪庵,1818 年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耕读世家。他的父亲李振庭以教书为业,在家建有“将就书屋”,李续宾五岁便从兄长入学,十一岁前读完《孝经》《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打下深厚的蒙学基础。十二岁时,他拜族祖李白适为师,此后四年间攻读科举学业,虽未在科举之路上取得举人、进士的功名,但所学的知识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续宾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和身体素质。他膂力过人,十一岁就能负重一百二十斤,十三岁开始学习骑马,骑术精湛,连曾国藩、胡林翼营中的好马都要请他品鉴。他还喜爱射箭、打猎,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更培养了他的勇敢和果敢。此外,李续宾还粗通医术,在军中士卒有疾时往往亲为诊治,统兵八年,军中并无流行性疾病蔓延,这在当时瘟疫频发的战争环境中极为难得。他还擅长绘制地图,所绘地图精准详细,曾国藩所藏地图在考虑军事部署时,也常要到李续宾处借阅。
投身湘军:从罗门弟子到独当一面
1852 年,太平军从广西打入湖南,清廷急忙命令两湖地方官举办团练,协助绿营兵堵剿太平军。湘乡是湖南最早办团练的县之一,李续宾协助其师罗泽南办团练,凭借着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才能,他“能以兵法约束子弟,明耻教战,训练尤精”,深得罗泽南的赏识。此后,他跟随罗泽南与太平军作战,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李续宾与太平军的首次作战是 1853 年的赴援南昌。当年夏,西征太平军围攻南昌,江西巡抚张芾和湖北按察使江忠源守南昌,因城中兵力单薄,请求增援。帮办湖南团练大臣曾国藩遣湘乡知县朱孙诒率训导罗泽南所募湘勇赴援,李续宾隶营官谢邦翰营中。在战斗中,他初露锋芒,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
1854 年,湘军誓师出战,向西征太平军进行反攻。在岳州高桥、城陵矶等战斗中,李续宾作战勇敢,常当前锋、打硬仗,因功擢升为知县。10 月初,湘军陆续抵达武昌外围,李续宾随罗泽南率部 4000 余人,由金口攻花园,连战皆捷,攻占武昌后升为知州。在田家镇之战中,他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田家镇地处长江中游,号称“两江门户,金陵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太平军在此构筑了坚固的军事堡垒,布重兵设防。李续宾随罗泽南走南路,由金牛镇攻兴国,首先赶到半壁山,与太平军连日展开激战。战斗中,他手刃 3 名怯阵的湘军士兵,率部拼死抵拒,并将太平军击溃,后又派出百余人缒崖而下,协同湘军水师斫断横江铁链,使半壁山要隘为湘军所得,为湘军攻克田家镇立下赫赫战功,因功被加赏“挚勇巴图鲁”名号,升为安庆知府。
1856 年,罗泽南在攻打武昌时左额中弹丧命,所部遂由李续宾接统。从此,李续宾开始独当一面,成为湘军一员重要的统兵将领。他继承了罗泽南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重视对作战节奏的把握,以静制动,同时注重培养士兵的忠诚和勇气。他常以宋明理学之义教导士兵,要求他们提高自身修养,完善人格与品行,做一个忠诚仁义勇敢之人,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深得士兵爱戴。
巅峰之战:九江攻坚奠定胜局
1857 年初,李续宾率所部万人顺江而下进入江西,直抵九江城下。九江自 1853 年 9 月被太平军占领后,一直在太平军手中,是太平天国的重要屏障。镇守九江的林启容是太平军的著名骁将,能攻善守,他在武昌将陷之时,就督军“日夜缮守具,屯米粮”“浚深沟,设炮台”,以防湘军来犯。
李续宾深知九江之战的艰难,他改变攻城战术,督湘军自宫牌夹起到东边白水湖尾修筑长壕,全长 30 多里,共 6 道,每道深 2 丈,宽 3 丈 5 尺,于 6 月筑成,三面合围九江。同时,他决定先扫清九江外围太平军据点,孤立九江。9 月下旬,首先进攻九江北面的小池口,由水师炮船昼夜轰击,城内房屋全被击毁。10 月 2 日,风雨交加,李续宾令陆师用稻草、沙囊填满壕沟,士兵躲在稻草沙囊之后,直扑城下,然后向城内施放火箭,乘烟焰迷漫之时攻陷小池口。26 日,李续宾率部进攻湖口,湘军缘梯攻城,用火箭击中太平军的火药库,登时瓦石飞空,墙垒破裂,守将黄文金见势难再守,开门撤走,梅家洲守军见湖口已陷,也弃垒而走。被分割于鄱阳湖内达三年之久的湘军水师与长江内水师会合,小池口、湖口、梅家洲被攻占后,九江便失去了依托,陆上三面被围,临江一面也被湘军水师控制,完全成为孤城。
1858 年 3 月 20 日,李续宾再次攻打九江城。此战,湘军死伤无数,但李续宾毫不退缩。19 日,湘军用地道轰塌九江东南城墙百余丈,湘军士兵“前者伤,后者继进,冲上城头”。林启容率部下浴血巷战,17000 多名将士全部英勇牺牲,其壮烈程度为太平天国战史中所罕见。李续宾经一年半苦战夺得九江,这一战略胜利为湘军战胜太平军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他也因此加封巡抚衔,赐黄马褂,成了封疆大吏。
悲壮落幕:三河镇全军覆没
咸丰八年(1858 年)十一月,李续宾奉调回鄂后,旋即驰援皖省,图规庐州。行抵三河镇时,他陷入了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的重重包围。当时,庐州是清政府在安庆失陷后新设立的安徽省府,又是扼守太平军北上京、津的要冲,庐州失守关系重大,咸丰帝十日内连发七道谕旨令李续宾火速增援皖北。
然而,李续宾此次出征面临着诸多困境。他自入皖以来,千里赴援,兵力疲惫;连日战胜,士气有所松懈;沿途分兵,势力孤单;屡拔坚城,伤亡惨重。虽然他留有后手,在桐城留驻赵克彰,在三河镇南岸留驻李续焘,但面对朝廷的高压,他不敢苟且图存,只有犯险冒进。
在三河镇之战中,李续宾的军队被陈玉成援军、三河守军及庐州守军合围,陷入绝境。他飞檄向湖北方面求援,但湖北总督官文竟视紧急军情如儿戏,不予救援。而奉李续宾之命留守三河镇对岸的李续焘和留守桐城的赵克彰也拒不回援。在最后的关头,李续宾身边仅剩六百余人,众人建议以乔装隐蔽的方法使主将突围,但深受罗泽南理学思想影响的李续宾却选择了慷慨赴死。他整好衣冠,面北而拜,怒马而出,直赴刀枪林立的太平军,奋勇杀敌,最终壮烈牺牲,时年 41 岁。他所率的六千湘军精锐也无不英勇战斗,血染征袍,全军覆没。
历史评价:功过是非任评说
李续宾的一生,是辉煌与悲剧交织的一生。他在晚清的历史舞台上,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为湘军的崛起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历经六百余战,克城四十余座,咸丰皇帝赞其“诸将之中,无与伦比”,《清史稿》称他为“湘军之杰”,胡林翼称他为“圣人”“伟人”,就连他的对手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也对他敬佩有加,称“官军名将堪为敌者,一鲍二李而已”,这里的“二李”之一便是李续宾。
然而,李续宾也有其不足之处。他在三河镇之战中,因求胜心切,意气用事,骄傲轻敌,最终陷入太平军的重重包围,导致全军覆没,使湘军元气大伤。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面临着朝廷的高压和诸多困境,他的选择也有着一定的无奈和悲壮。
李续宾,这位晚清湘军的传奇悍将,虽然早已逝去,但他的故事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他的军事才能、战斗精神和忠诚品质,将永远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