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理学发展的星空中,孙复(992-1057)以"泰山先生"之名闪耀于世。这位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出身的学者,以《春秋》学为根基,与胡瑗、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其学术思想与人格风范不仅奠定了理学发展的基石,更在身后获得宋仁宗赐钱治丧、欧阳修亲撰墓志铭的殊荣,成为北宋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一、科举失意与泰山讲学:学术生命的涅槃重生
孙复的学术生涯始于科举的挫败。四次赴汴京应试均未中第,32岁的他选择退居泰山之阳,在贫寒中开启《春秋》研究。其著作《尊王发微》以"尊天子、黜诸侯"为核心,突破汉唐传注窠臼,开创"舍传求经"的治学方法。欧阳修在墓志铭中记载:"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这种直指经义本原的学术勇气,使泰山成为北方学术中心。
在泰山讲学的二十年间,孙复构建起独特的师道体系。学生石介执杖屦侍立左右,形成"坐则立,升降拜则扶"的严格礼仪,这种师道尊严的重建,被欧阳修誉为"鲁人始识师弟子之礼"。其门下涌现出石介、文彦博、范纯仁等精英,形成影响深远的泰山学派,为北宋理学的兴起储备了人才。
二、朝堂风云:从隐士到帝师的跌宕人生
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主持新政时,孙复的人生迎来转折。枢密副使范仲淹与资政殿学士富弼联名举荐,使其以"道德经术宜在朝廷"为由获任国子监直讲。在迩英阁说诗时,其"讲说多异先儒"的学术观点引发争议,虽未获侍讲之职,却获得宋仁宗"赐绯衣银鱼"的礼遇。
政治生涯的波折并未消磨其学术锐气。徐州人孔直温案发时,因家中藏有孙复诗作遭贬谪,但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上书力陈"孙某行为世法,经为人师",最终使其复归国子监。这种"贬而复起"的经历,印证了欧阳修"行为世法"的评价,也凸显其学术思想在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力。
三、身后殊荣:帝王与文豪的双重致敬
嘉祐二年(1057年),孙复病逝于家中。其学术生命虽止于六十六岁,但身后事却彰显出超越时代的价值认同。枢密使韩琦奏请宋仁宗,选派书吏至其家中缮写著作,得书十五万言录藏秘阁,这种国家层面的学术整理,在北宋学者中极为罕见。
更值得关注的是帝王与文豪的双重致敬:宋仁宗特赐十万钱治丧,欧阳修亲撰《孙明复先生墓志铭》。这篇铭文不仅记录其"治《春秋》不惑传注"的学术成就,更以"功名成就,不居而去"的品格赞誉,将其塑造为士大夫精神典范。这种官方与文坛的双重认可,使孙复成为北宋理学先驱中最具标志性的人物。
四、学术遗产:理学先驱的思想启蒙
孙复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春秋》学通过"尊王攘夷"的诠释,为北宋强化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支持;对佛道的批判("儒者之辱"论)与"文为道用"的文学观,直接启发了欧阳修等人的古文运动;而"舍传求经"的治学方法,更成为程颐、朱熹等理学家"义理之辨"的源头。
这种思想启蒙的价值,在南宋得到进一步彰显。当朱熹将《论语》《孟子》与《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时,孙复提升孟子地位的努力终获制度性认可。从泰山讲学到秘阁藏书,从帝王赐钱到文豪撰铭,孙复的学术人生与身后殊荣,构成北宋文化转型的生动缩影,其"尊王道、明经义"的精神遗产,至今仍在中华文化长河中激荡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