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帝王的创业史中,朱元璋堪称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他父母双亡,身世凄惨。为了糊口,当过和尚,做过乞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没有任何资源的创业小白,赤手空拳闯荡江湖,最后拉起一干人马扫平天下。四十岁的时候,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成为元末众多农民起义领袖中笑到最后的人。罗曼·罗兰说过: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今天我们就从朱元璋苦难的身世说起......
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在族中排行第八,起名朱重八。他上面三个哥哥的名字依次为重五、重六和重七。他的父亲叫朱五四,爷爷叫朱初一。通过朱家祖辈的名字可以看出来这一家生活在元朝的最底层。
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然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
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而我们之前介绍的陈友谅和张士诚原名分别叫陈九四和张九四。名字原本寄托着父母对子女最美好的情感,这样的权力被剥夺或许影响了朱元璋后来对名字的重视程度。
他本人不仅数次改名,还规定子孙后代的名字必须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则。比如朱标、朱棣这一代是木字偏旁,而建文帝朱允炆、明仁宗朱高炽是火字偏旁。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大明王朝的基业就这样一代代循环下去。因为生活所迫,朱元璋的祖上不断迁居。
先从世居的沛地搬到句容,再迁到泗州。到了父亲这一辈又从泗州迁至濠州的钟离,朱元璋就出生在这里。朱家以种田为生,然而“农业艰辛,朝夕旁徨”,家里的生计可想而知。尽管这样,朱元璋应该还是有一段非常短暂的读书时光。《明太祖实录》记载:上稍长,姿貌雄杰,志意廓然,独居沉念,人莫能测。既就学,聪明过人。
1343年,朱元璋的家乡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噩运没有放过穷苦的朱氏一门。在很短的时间内,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朱元璋和二哥去向地主刘德求情,却被赶了出来。好在刘德的大哥刘继祖心怀慈悲,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掩以三尺黄土,这才葬了家人。(此处宕开一笔:刘继祖也因此后福无穷,被朱元璋追赐为义惠侯。由是荫及子孙,与明朝相始终。)
兄弟二人还来不及消解这巨大的悲痛,又一道难题摆在他们面前:如何活下去?当时旱灾严重,飞蝗遍野,老百姓们只能以草木充饥。大嫂带着孩子回了娘家,二哥又天生体弱,没有生计。商量了半天,二哥提议不如离开此地,各自去寻一条生路。临别之际,“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泣断心肠,哀恸遥苍”,34年后,朱元璋亲自写下皇陵碑碑文,短短数语道尽当时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