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原名邓范,义阳郡棘阳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是三国时期曹魏杰出的军事家、将领,也是灭蜀汉的首席功臣。他的一生波澜壮阔,既有军事上的辉煌成就,也有政治上的悲剧结局,堪称三国末期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一、出身贫寒,志存高远
邓艾出身贫寒,自幼丧父,生活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中原地区。然而,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心怀大志,决心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十二岁时,邓艾随母亲迁至颍川,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深受启发,于是自命名为邓范,字士则。尽管因口吃未能获得重要官职,只能担任看守稻草的小吏,但他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当看到高山大川时,都会仔细观察地形,规划军营布局,即使遭到别人的嘲笑也毫不在意。
二、屯田水利,文武兼修
邓艾的才华逐渐得到认可,尤其是在屯田和水利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才能。正始元年(240年),他奉命督办临颍、陈州、项城、寿春的屯田工作。通过实地考察,邓艾提出只有兴修水利、引水灌溉,才能提高农田产量,并借助水道运输军需。他上书详细阐述了治水开渠的重要性,并撰写了治水著作《济河论》。次年,曹魏采纳了邓艾的建议,开凿广漕渠,引河水入汴水,使曹魏军队及辎重能够“顺水而下,直达江淮”,同时灌溉了淮北的农田。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还增强了曹魏在东南地区的防御力量。
邓艾因此屡获升迁,历任城阳、汝南太守,所到之处皆能开垦荒地,实现粮草丰收。他的屯田和水利建设成就,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军事奇谋,灭蜀首功
邓艾的军事才能同样出众,尤其在灭蜀汉之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景元四年(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钟会大军被姜维阻于剑阁,久攻不下。邓艾则另辟蹊径,提出偷渡阴平的奇谋。他率领精锐部队,历经七百里无人烟的阴平荒径,攀悬崖、越峭壁,最终成功进入蜀汉腹地。在江油关,蜀汉守将马邈献关投降;在绵竹,邓艾击败诸葛瞻率领的蜀军精锐;最终,他兵临成都城下,迫使蜀汉后主刘禅开城投降。
邓艾的偷渡阴平之计,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被载入军事史册。他因此被策封为太尉,增加封邑二万户,其两个儿子也被封为亭侯,各得封邑千户。
四、性格缺陷,悲剧结局
然而,邓艾的性格缺陷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他性情刚直急躁,自负功劳,炫耀贡献,不能与朋友同僚和睦相处。在灭蜀汉后,邓艾擅自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并上书建议乘胜灭吴,这些行为引起了司马昭的猜忌和不满。同时,钟会为了争夺灭蜀首功,也向司马昭诬陷邓艾谋反。
景元五年(264年),邓艾被司马昭收押,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指使的护军田续杀害于三造亭。这位为曹魏政权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最终却落得身死族灭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