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清朝

高拱:明朝中期的改革栋梁与争议首辅

作者:Marshall2025-11-21      来源:爱上历史

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肃卿,号中玄(清代为避玄烨讳亦称“中元”),河南新郑人,祖籍山西洪洞县,是明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官至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并担任内阁首辅,在明代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年经历:神童崛起,科举入仕

高拱自幼聪慧过人,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他三岁便能识千字,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十岁时经史子集已倒背如流,堪称神童。十七岁参加科举考试,虽历经波折,但最终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考中进士,正式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初入仕途,他被选为庶吉士,一年后授翰林院编修,凭借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华,逐渐在官场崭露头角。

裕邸侍讲:君臣情深,奠定根基

穆宗朱载坖为裕王时,高拱任侍讲学士,在裕邸九年期间,他全力维护裕王地位,与裕王君臣形同密友。当时内阁首辅严嵩、次辅徐阶正互相倾轧,高拱却能泰然往返于二人之间,不偏不倚。严嵩权势熏灼,但高拱并不十分顾忌,甚至曾以韩愈“大鸡昂然来,小鸡悚而待”诗句调侃严嵩的傲态,严嵩不仅不怪罪,反而为之破颜。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经徐阶举荐,高拱拜文渊阁大学士,正式进入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核心发挥重要作用。

隆庆改革:政绩斐然,力挽狂澜

隆庆年间,明朝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边疆战事频繁,官场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高拱再度入阁后,以天下为己任,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

在吏治方面,他整顿官场风气,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察制度。他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每月汇集一次,年终汇总作为官吏黜陟的依据。对于被黜官员,他必亲告以故,使黜者无不慑服。同时,他打破常规,提出进士、举人并用,惟贤是视,量才录用,并公开招贤,广纳人才,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有能力的官员。

在军事上,高拱积极加强边防建设。他提议在兵部添设侍郎二员,主要巡阅边务,了解下情,做到对边方险隘、虏情缓急、将领贤否、士马强弱都非常熟悉。他还注重选拔和培养军事人才,提出储备本兵当自兵部司属始,边将由兵部司属往任,选得有智谋才力者不得随意他迁。此外,他还对边臣给予优厚待遇,鼓励他们积极防御,抵御外敌入侵。

在外交方面,高拱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谋略。隆庆四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来降,朝议纷然,多以为敌情叵测,不能贸然收留。高拱与张居正却一致支持受降,并请奏穆宗加封把汉那吉为指挥使,厚其服食供用,以诚相待。俺答得晓明廷厚待其孙,深受感动,遂决意与明朝和好,请求封贡之事。这一决策促成了“俺答封贡”,使北方边境迎来了长期的和平稳定,为明朝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权力斗争:失势归乡,遗恨终生

然而,高拱性格强势暴躁,“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这使他在政治斗争中树敌众多。他与徐阶争权,相互攻讦,最终为胡应嘉、欧阳一敬所逼退。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穆宗病危,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穆宗握着高拱的手说:“以天下累先生。”但明神宗即位后,高拱因主幼,欲收司礼监之权,还之于内阁,与张居正谋。然而,张居正与司礼监太监冯保交好,冯保进谗太后责高拱专恣,高拱被勒令致仕,黯然离开了政治舞台。

回到家乡后,高拱心怀怨愤,写下了《病榻遗言》四卷,记述张居正勾结冯保阴夺首辅之位的经过,将张居正描述为阴险刻毒的人物。万历六年(1578年),高拱卒于家中,享年六十七岁。次年,朝廷赠复原官。万历三十年(1602年),获赠太师,谥号文襄,这或许是对他一生功绩的一种迟来的肯定。

思想成就:批判理学,倡导实学

高拱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博学精虑的思想家。他建构起了实学思想体系,是明代哲学的贡献者和实学思潮的先驱者。他的学术思想体现在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上,直斥程朱理学“远人情以为天理”,认为“其不能得者亦不可强从”。在“义”和“利”的问题上,他旗帜鲜明地斥责了“君子不言利”的迂腐观点,主张义利并重。他还提倡天理与人情是一致的,反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良知”说,认为善恶不能由心自由决定,放任自心会导致恶念滋生,必须阻止人心放恣而无所节制。

高拱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深远的改革思想和独特的学术见解,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既有辉煌的政绩和崇高的声誉,也有坎坷的遭遇和争议的评价。但无论如何,他都是明朝中期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改革举措和思想主张对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玄烨 高拱

上一个: 孝庄皇后是不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

下一个: 赵翼简介——论诗作者,清中期史学家、诗人、文学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