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宋朝

卢多逊:功过交织的北宋权相,能否冠以“好官”之名?

作者:Marshall2025-07-22      来源:爱上历史

北宋初年,卢多逊(934—985年)以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为起点,从后周进士起步,历经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官至宰相,成为北宋初期政坛的核心人物。然而,这位以“博涉经史、聪明强记”著称的权相,其仕途轨迹却充满争议:他既是制度建设的推动者,也是党争倾轧的参与者;既是文韬武略的践行者,也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评价卢多逊是否为“好官”,需穿透历史迷雾,从政治贡献、个人品行与时代局限三重视角展开辩证分析。

一、制度奠基:北宋初期国家治理的“幕后推手”

卢多逊的仕途巅峰与北宋初期的制度建设高度重合。宋太祖开宝年间,他主持编纂了多部开创性典籍:

地理图经:领衔修订《开宝诸道图经》,首次系统整理全国地理信息,为统一疆域管理提供依据;

政治礼仪:制定《开宝通礼》及《通礼义纂》,规范朝廷仪轨,强化中央集权;

医药典籍:参与编修《开宝本草》,推动医药学传承;

官制规范:主持修订《循资格》《长定格》等,构建官员选拔与考核体系。

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北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架构师”之一。例如,在统一战争中,他通过智取江南图经、谋策吴越和平统一,为宋太宗攻灭北汉提供战略支持,展现出军事与行政的复合能力。若仅以制度贡献论,卢多逊堪称能臣。

二、党争倾轧:权力游戏中的“双面镜像”

卢多逊的仕途转折点,始于与赵普的长期权力斗争。这场斗争折射出北宋初期皇权与相权、儒术与勋旧的深层矛盾:

学术压制:卢多逊以“宰相须用儒者”为旗帜,通过修订《五代史》、重修时政记等举措,试图削弱赵普等勋旧派的影响力;

人事倾轧:他排挤赵普妹婿侯仁宝、打压异己李昉,甚至借机罢黜王祜等不附己者,形成以同年、同僚关系结党的政治集团;

舆论操控:利用翰林学士身份,在太祖召对时“先通夕阅览”史书,以“对答如流”塑造个人形象,挤压赵普的政治空间。

这种党争手段虽符合宋代“领袖、机遇与竞争环境”的官场生态,却也暴露出其权力欲望的膨胀。例如,他因学士扈蒙上《圣功颂》获太祖褒奖而心生嫉恨,最终导致扈蒙被贬江陵,凸显其狭隘的权力观。

三、流放崖州:皇权斗争的“终极祭品”

卢多逊的悲剧命运,本质是皇权巩固的牺牲品。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赵普借“秦王赵廷美交通卢多逊谋篡”案发难,指控其“交结藩邸、窥伺君亲”。尽管宋太宗力排众议免其死罪,但仍以“大逆不道”为由削夺官爵,流放崖州(今海南三亚)。这一处罚在宋代“不杀大臣”的潜规则下已属极刑,其背后是皇权对相权的彻底压制:

政治清算:赵普通过构陷卢多逊,既除去了政敌,又为太宗除去赵廷美提供了借口,一箭双雕;

地域惩罚:崖州作为流放地,象征性地将卢多逊排除在政治中心之外,其“纵逢大赦,不在量移之限”的诏令更显皇权冷酷;

文化符号:卢多逊在崖州创作的《水南村二首》,以“桃源”隐喻贬谪生活的安宁,却难掩其“望长安而不见”的政治绝望,成为权力斗争的文学注脚。

四、历史镜鉴:好官标准的时代叩问

评价卢多逊是否为“好官”,需回归宋代官僚体系的价值坐标:

能力维度:他在制度建设、军事谋略、文化传承上的贡献,符合“能臣”标准;

道德维度:党争倾轧、排挤异己的行为,违背了儒家“君子和而不同”的伦理;

时代局限:在皇权至上的体制下,卢多逊的权力欲望与政治手段,实为官场生存的必然选择。

若以现代标准苛求古人,卢多逊难称“好官”;但若置于北宋初期“强干弱枝、集权中央”的历史语境中,他的制度贡献与政治手腕,恰是时代转型期的典型缩影。正如《崖州寻古》所评:“卢多逊的沉浮,是北宋皇权与相权博弈的微观样本,其功过需在历史动态中审视。”

宋太宗

上一个: 秦桧为什么要害死岳飞,如果没有秦桧,岳飞会死吗

下一个: 权臣末路:蔡京的流放与北宋政治生态的崩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