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唐朝

六艺经传中的“六艺”:儒家经典的千年传承密码

作者:Marshall2025-09-10      来源:爱上历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韩愈在《师说》中提及的“六艺经传”,不仅是中国古代士人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承载着儒家思想传承的千年脉络。其中“六艺”一词,既是周代贵族教育的实践指南,又是汉代经学体系的核心文本,其内涵的演变折射出中华文化从技能培养到理论建构的深刻转型。

一、从实践技能到经典文本:“六艺”的双重内涵

“六艺”在先秦时期特指周代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实践技能:礼(礼仪规范)、乐(音乐舞蹈)、射(射箭技术)、御(驾驭战车)、书(文字书写)、数(数学计算)。这一体系以《周礼·保氏》为纲,要求贵族子弟掌握“五礼”(吉、凶、军、宾、嘉)、“六乐”(云门、大咸、大韶等古乐)、“五射”(白矢、参连等射技)、“五御”(鸣和鸾、逐水车等驾车术)等具体技能。例如,射箭需达到“白矢”(箭穿靶而发白)的精准度,驾车需掌握“过君表”(经过天子表位时致敬)的礼仪规范,这些技能既是军事训练,也是身份象征。

至汉代,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六艺”的内涵发生根本性转变。孔子整理传授的六部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被尊为“六经”,亦称“六艺”。这一转变源于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界定:“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汉代学者将“六艺”与儒家道统绑定,使其从实践技能升华为思想经典。例如,《诗经》收录西周至春秋的诗歌,兼具文学价值与道德教化功能;《尚书》记载上古政治文献,成为治国理政的参考;《春秋》以鲁国编年史为载体,蕴含“微言大义”的褒贬笔法。

二、六部经典的构成: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石

“六艺经传”中的“六艺”,特指以下六部儒家经典:

《诗》:即《诗经》,收录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反映周代社会生活与伦理观念。孔子曾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书》:即《尚书》,记载虞、夏、商、周四代君主的政治文献,如《尧典》《禹贡》等,体现“民惟邦本”的治国思想。

《礼》:包括《仪礼》(记载礼仪仪式)、《周礼》(描述国家机构设置)、《礼记》(阐释礼仪理论),三者共同构建社会等级与行为准则。

《乐》:原为音乐理论典籍,涵盖乐律、乐舞等内容,主张“礼乐相济”以教化民心。汉代以后《乐经》失传,但“六艺”概念仍保留其名。

《易》:即《周易》,包含六十四卦与卦爻辞,探讨宇宙规律与人生哲理,其“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影响深远。

《春秋》:鲁国编年史,由孔子修订,以“一字寓褒贬”的笔法记录历史事件,成为后世“春秋笔法”的源头。

三、经传关系:经典文本与解释体系的互动

“六艺经传”中的“传”,指解释经典的著作。例如:

《春秋左氏传》补充《春秋》的历史细节,如记载“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

《诗经毛氏传》解析诗歌含义,如将《关雎》解读为“后妃之德”;

《易传》系统阐释《周易》的哲学思想,提出“太极生两仪”的宇宙生成论。

经与传的关系可概括为“经为体,传为用”:经典文本提供思想内核,传注著作则通过历史诠释、哲学发挥等方式,使经典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例如,汉代董仲舒以《春秋》为依据提出“天人感应”论,宋代朱熹通过《诗集传》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均体现了传注对经典的创造性转化。

四、历史演变:从周代教育到唐代科举

“六艺”内涵的演变与历史进程紧密相关:

周代:作为贵族教育体系,“六艺”服务于军事统治与社会治理,如“射”“御”培养武士,“书”“数”训练文吏。

汉代:随着“独尊儒术”政策推行,“六艺”成为经学核心,太学以“五经博士”教授经典,士人需“通五经贯六艺”方可入仕。

唐代:科举考试设“明经科”,以“六艺经传”为考题,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表述,正是对这一教育传统的呼应。

宋代以后:尽管“六艺”概念逐渐被“四书五经”取代,但其涵盖的经典文本仍构成儒家思想的正统来源,影响持续至今。

韩愈

上一个: 为何武则天初次侍寝就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

下一个: 高适与李白:盛唐天空下的双星轨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