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明朝

孙若微:被历史烙印的“一代妖后”

作者:Marshall2025-09-02      来源:爱上历史

在明朝历史的长河中,孙若微(即孝恭章皇后孙氏)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她的一生跨越了六朝五帝,从皇太孙妃到皇后,再到皇太后,其政治手腕与个人行为在后世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评价。其中,“一代妖后”的标签,既是对她权谋手段的尖锐批判,也折射出封建社会对女性参政的复杂态度。

一、夺后位:宫廷权谋的“心机上位”

孙若微的“妖后”之名,始于她对皇后之位的争夺。史载,孙氏自幼因容貌出众被选入宫,成为皇太孙朱瞻基的配偶候选人。然而,朱瞻基的正妻胡善祥端庄贤淑,深得张太后与朝臣认可。为取代胡皇后,孙氏采取了迂回策略:

借子夺宠:孙氏生下朱瞻基长子朱祁镇后,朱瞻基以“无子”为由废黜胡皇后。但《明史》记载,胡皇后曾诞下两女,且“无过被废”,引发朝野非议。清代史学家赵翼更直言,孙氏“巧立以子立后之例”,实为夺位阴谋。

枕边风与舆论操控:孙氏长期在朱瞻基面前贬低胡皇后,称其“无子且善妒”,同时利用张太后对孙氏的宠爱,逐步瓦解胡皇后的支持基础。废后后,张太后仍怜悯胡氏,内廷宴席中常令其坐于孙氏之上,孙氏因此“心怀不满”,进一步暴露其狭隘心性。

二、纵宦官:朝政崩坏的“幕后推手”

孙若微的“妖”更体现在她对宦官王振的纵容上。朱瞻基驾崩后,9岁的朱祁镇继位,孙氏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此时,她重用宦官王振,导致其专权乱政:

打破宦官禁令: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但孙氏默许王振掌司礼监,甚至赐其蟒袍玉带,使其成为明朝首位“掌印太监”。王振借此干预朝政,排斥异己,引发朝臣不满。

土木堡之变的直接诱因: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振怂恿朱祁镇亲征瓦剌,孙氏未加阻拦。结果明军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明朝陷入空前危机。史载,孙氏在战前曾“密遣宦官送金帛予王振”,暗示其对王振的信任与依赖。

三、土木堡与夺门之变:权力游戏的“双面角色”

孙若微在明朝两次重大危机中的表现,进一步巩固了其“妖后”形象:

土木堡之变后的“赎帝”闹剧:朱祁镇被俘后,孙氏拒绝朝臣“立朱祁钰为帝”的建议,执意用金银财宝赎回儿子。此举不仅未能成功,反而助长瓦剌气焰,导致其押送朱祁镇“叫门”北京,史称“叫门天子”。于谦等大臣被迫拥立朱祁钰为帝,才稳定局势。

夺门之变的幕后操纵: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病重,孙氏暗中支持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助朱祁镇复辟。复辟后,朱祁镇冤杀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孙氏虽未直接下令,但作为政变核心人物,难辞其咎。清代史学家蔡东藩评价:“孙太后玩弄宣宗于股掌,复纵王振祸国,其心术之奸,实为一代妖后。”

四、历史评价的撕裂:贤德与妖媚的二元叙事

尽管孙若微在晚年推动废除殉葬制度,但其整体形象仍以负面为主:

正史的批判:《明史》称其“工于心计,善驭权术”,清代《廿二史札记》更直言:“孙氏以妾室之身夺后位,纵宦官乱国,复辟后复杀忠良,其罪甚于吕雉、武曌。”

民间的妖魔化:在野史与民间传说中,孙氏被描绘为“狐媚惑主”的妖女,甚至有“狸猫换太子”的虚构情节(实为清末小说《三侠五义》对宋仁宗生母李宸妃故事的改编,后被误植于孙氏)。

现代史学的重新审视:部分学者认为,孙氏的权谋行为是封建宫廷生存法则的体现,其废除殉葬制度的善举亦具进步意义。但主流观点仍认为,她对明朝由盛转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孙若微

上一个: 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

下一个: 宋濂:明初文脉的奠基者与道德标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