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赵光义到底比赵匡胤差在哪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01相差12岁的兄弟
至今,对赵匡胤和赵光义这哥俩,许多人都有个误会:认为岁数差不多。因为一些流传很广的野史就给人以这种印象,比如下面这个最著名的。
话说一天,陈抟老祖看到一位妇女,挑着两个孩子逃难。当时就一声惊呼:天啊,那是两条真龙。 并又来了两句诗:谁说当今无真主,两个皇帝一担挑。
真的假的?当然假的!咱别说赵匡胤的老爸好歹是官员,他老婆如何能挑着孩子逃难?就只说,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岁数。赵匡胤生于公元927年,而赵光义是公元939年,相差了12岁,如何一起跑到老妈肩挑的篮子里去?这明显不科学!
这个传说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后来,当赵光义夺了哥哥赵匡胤皇位后,为了坐稳便极力塑造自己牛逼闪闪的形象。潜台词是,既然哥哥是上天指定,我就不能沾点光吗?
02学霸和学渣
不过,无论赵光义怎么塑造自己形象,对有一点他却从来不回避,甚至还引以为傲。那就是:赵光义堪称是一位学霸,尤其跟赵匡胤这“学渣”一比,就更霸气的不得了!
据《宋史》哉,由于赵匡胤从小不爱读书,经常跟老师对着干,因此老爸赵弘殷就把读书的希望寄托在赵光义身上。以至于有一次,他率军攻克淮南,却大肆收敛书籍,都给了赵光义。因此赵光义是典型的学霸。
这点在赵光义当了皇上后,也表现得很抢眼。比如他命人编纂《太平总类》后,无论多忙,也都抽时间读,并对劝他注意休息的臣子说:“我自幼读书,一日不读便无乐趣。你们这些臣子也应如此,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叫:开卷有益!
反观赵匡胤,却把学渣本色体现的淋漓尽致。一次赵匡胤钦点状元,可他看见满篇的“之乎者也”就头大,于是下旨:“你们这俩学子打一架,摔一跤,谁赢了谁是状元!”
一位叫王嗣宗的人,二话不说就把还在发愣的对方给摔在地上。赵匡胤顿时大喜:“好,状元就是你啦!”
啥叫学霸,又啥叫学渣?对比一下赵光义和赵匡胤就都明白了。
03为何赵光义比不过赵匡胤?
但历史好玩就好玩在,学霸赵光义,却根本没法跟学渣赵匡胤相提并论。以至于连《宋史》都毫不客气的说: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既,要不是赵匡胤刚死,他就心急火燎改年号,留下弑君的嫌疑,要不是他害死亲弟弟,逼死亲侄子,嫂子(赵匡胤的皇后)死后不让出殡,多打几次胜仗等等,那赵光义该有多完美啊!
赵光义最终得到这种评价,简直惨不忍睹!那么赵光义到底比赵匡胤差在哪里?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并非每个学霸,都注定比学渣有出息。
赵光义的最终成功,是靠赵匡胤提携起来的,这点无争议。但问题也就发生在这里,赵光义虽理论知识丰富,却缺乏社会实践来修正。这一点,恰是赵匡胤的牛逼之处。
赵匡胤发迹前,当了几年的“游侠”,走遍山山水水,对现实理解的非常深刻,以至于这段经历,还产生出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如“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等等。可赵光义呢,小时候躲在老爸翅膀下读书,长大后又有哥哥为他撑腰,铺路。因此空有一肚子书本理论,却经不起实践检验。
如,赵匡胤晚年非要迁都,理由是:京都汴梁是四战之地,没天险为依托,必须要养活大量军队驻守保护,这不但有碍于民生,还极易发生问题。
可赵光义却引用书本上的话,来了一句“在德不在险”。由于有他挑头,那些利益网全在汴梁的大臣,也跟着起哄。赵匡胤只得作罢,并悲哀地补了一句:瞅着吧,若不迁都,百年后必出祸端。结果,一语中的!
这点也同样表现在赵光义的“雍熙北伐”之败上。由于他灭了北汉,决定赶走辽国,收服燕云十六州。至于依据,竟然是相信“契丹母寡子幼,群情不附”,根本就没总结之前的“高梁河受挫”那一战的教训。
对此,最讲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他老人家,在看《宋史》时曾一针见血的说:此人(赵光义)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其实说来说去,还是赵光义缺乏对现实的清醒认知,过于空想,当然说“过于浪漫”也对。
所以,学霸虽让人羡慕,但想真正有出息,就必须走出书本,跟现实相接触,不能用书本里的东西去生搬硬套!赵光义堪称这方面典型,站在“郭威、柴荣、赵匡胤”这三代牛人肩膀上,一手王炸,却未能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历史任务。
且为了掩饰失败,他随后便又逼死燕王赵德昭、贬死秦王赵廷美……最终赵光义算是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后代。可赵宋对北方辽国的弱势之态,从此也就注定,几乎再无更改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