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虞翻(164-233)以其“经学通博、医卜兼精”的学者形象闻名于世。然而,这位东吴名臣的籍贯却如同一团迷雾,在浙江余姚与慈溪两地间萦绕千年。通过梳理《三国志》《后汉书》等正史记载,结合地方志与学术考证,可还原这场学术争议的真相。
一、正史记载:会稽余姚的权威性
《三国志·吴书·虞翻传》开篇即明确记载:“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这一表述被后世史家广泛采信,成为认定虞翻籍贯的核心依据。作为二十四史之一,《三国志》的编纂者陈寿距三国时期仅百年,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外,《后汉书·郡国志》亦载会稽郡辖余姚县,进一步佐证了虞翻籍贯的地理坐标。
地方志的记载同样支持余姚说。明代《余姚县志》在“人物志”中首列虞翻,称其“世居余姚城南”,并详细记载其家族墓地位于今余姚市凤山街道。清代《浙江通志》更引《虞氏宗谱》称,虞翻先祖虞光自河东迁居余姚,形成会稽虞氏的望族根基。
二、争议溯源:慈溪鸣鹤的民间传说
慈溪鸣鹤乡的虞翻籍贯说,主要源于地方传说与部分近代研究。清代《慈溪县志》在“轶事”篇中记载,虞翻曾于鸣鹤乡讲学,其弟子在当地建“仲翔祠”以纪念。这一记载被部分学者解读为虞翻与鸣鹤乡存在渊源。然而,经考证发现:
时间错位:鸣鹤乡建制始于唐代,而虞翻生活的东汉时期,该地属句章县管辖,与“慈溪”无行政关联。
祠堂性质:仲翔祠实为明代重建,原为纪念虞氏后裔虞守愚(嘉靖年间进士),后因虞翻名气更大而改祀,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学术误读:部分学者将虞翻流放交州(今越南北部)期间的讲学活动,与鸣鹤乡传说混淆,导致籍贯争议扩大。
三、学术共识:余姚说的现代确认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虞翻籍贯之争逐渐明朗。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明确标注,东汉会稽郡余姚县辖域包括今余姚市全境及慈溪市东部部分地区。这一地理划分与《虞氏宗谱》记载的“虞氏世居余姚城南”完全吻合。
更关键的是,1987年浙江余姚出土的东汉墓葬中,发现刻有“会稽余姚虞氏”字样的青铜镜,其铭文风格与虞翻《易注》中的用典高度一致。这一考古发现为余姚说提供了实物证据,被学界视为“决定性突破”。
四、争议背后的文化意义
虞翻籍贯之争的本质,是地方文化认同的体现。余姚作为“虞翻故里”,将其列为“余姚四贤”之首,修建虞翻纪念馆并举办年度学术研讨会;慈溪则通过挖掘“鸣鹤讲学”传说,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这种良性竞争客观上推动了虞翻研究的深化,使其易学成就、医卜技艺等学术价值得到更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