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群雄逐鹿的舞台上,曹魏“五子良将”以卓越战功闻名,而于禁作为其中唯一获封“假节钺”的外姓将领,曾是曹操麾下最耀眼的军事支柱。他以治军严明、战功赫赫著称,却因一场天灾与一次投降,从神坛跌落,成为后世争议的焦点。于禁的一生,既是个人能力的极致展现,也是时代洪流下个人命运的悲歌。
一、治军严明:从草根到“假节钺”的崛起之路
于禁出身泰山郡钜平县(今山东泰安),早年追随鲍信镇压黄巾军,后归附曹操。他以“军纪严明”闻名,甚至不惜得罪同僚以维护军法。例如,兖州之战中,青州兵(原黄巾军降卒)趁乱劫掠百姓,于禁果断率部镇压,即使被诬告谋反也坚持“先抗敌后辩解”,此举深得曹操赞赏,称其“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
关键战功:
官渡之战:于禁率两千兵马驻守延津,抵御袁绍大军,后与乐进合兵渡河,焚毁袁绍三十余座营寨,斩首数千,招降敌将二十余人,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平定昌豨:昌豨多次叛乱,于禁不顾私交(昌豨是其旧友),以“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法将其斩首,展现铁面无私的作风。
夺朱灵兵权:曹操欲削朱灵兵权,派于禁仅率数十骑入营,朱灵部众慑于其威严,无人敢反抗,于禁顺利接管军队。
曹操对其信任达到顶峰:216年封魏王时,于禁迁左将军,获“假节钺”之权,成为曹营外姓将领中唯一可斩杀假节将领者,地位超越曹仁等宗室。
二、水淹七军:天灾与人祸的双重打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伐围攻樊城,曹仁求援。于禁率七军三万人驰援,驻扎于汉水下游的陂地(今湖北襄阳)。此时正值雨季,连日暴雨引发山洪,汉水暴涨,于禁军营被淹,士兵溺亡、武器辎重尽失。关羽趁机发动进攻,于禁全军覆没,最终投降。
争议焦点:
扎营选址:曹仁指定驻地地势低洼,于禁未及时调整,被认为负有责任。
投降选择:洪水突至时,于禁若拼死抵抗或自杀殉国,或可保全名节。但他选择投降以保全士兵性命,此举在儒家伦理下被视为“失节”。
曹操得知后悲叹:“吾知禁三十年,何相负,竟不如庞德!”司马懿、蒋济等人为其辩解,称洪水为不可抗力,但于禁的军事生涯已就此终结。
三、晚节不保:从俘虏到羞辱的余生
于禁投降后,先被关羽囚于南郡,后吕蒙白衣渡江夺荆州,于禁转归东吴。在吴国期间,他屡遭虞翻羞辱:
虞翻斥其“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欲鞭打他;
孙权宴饮时,于禁因哭泣被虞翻嘲讽“欲以伪求免耶”。
黄初二年(221年),曹丕即位后,于禁被遣返魏国。曹丕表面安抚,实则暗藏讽刺:命他拜谒曹操陵墓时,壁画展示“关羽战胜、庞德不屈、于禁投降”的场景。于禁羞愤交加,不久病逝,谥号“厉”(后世谥法中“厉”含“暴慢无亲”之意)。
四、历史评价:能力与气节的双重拷问
于禁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他治军严明、战功累累,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人物。但“水淹七军”后的投降,使其成为三国降将中争议最大者。
对比视角:
与庞德对比:庞德宁死不降,被曹操盛赞“垂名竹帛”;于禁则背负“三姓家奴”之骂名。
与张辽对比:张辽合肥之战以少胜多,威震逍遥津,而于禁因一次失败被彻底否定。
深层原因:
儒家伦理:东汉以“忠孝”为核心,投降被视为对君主的背叛。
政治需要:曹丕为巩固统治,需树立“忠君”典范,于禁成为反面教材。
个人性格:于禁治军严明却不得士心,其“以法御下”的作风在失败后被放大为“刻薄寡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