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豫剧豫东调唱腔特点和发展状况

作者:Marshall2022-06-24      来源:爱上历史

豫东调,系以商丘为中心的一个豫剧支派,同山东梆子(高调梆子)的关系极为密切。传统剧目基本相同,唱法多由大本腔(真嗓)改以二本腔(假嗓)为主。又称“下路调”或“东路调”。

流行区域

原是以商丘为中心,滥觞于虞(城)、夏(邑)、太(康)、柘(城)、鹿(邑)、睢(州)、宁(陵)(俗称“外八处”)等地的一种唱法。是豫剧流布地域最广的一个唱派。

唱腔特征

因在其发展史上流行区区域接近鲁西南,受山东梆子的影响,其主要特征是以5672·3·为腔体的骨干音,亦称“上五音”;以562·765245为旋律线,主音落5。“二本腔”(假嗓)演唱。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特点,男声则挺拔、昂奋,原以本嗓“带喊儿”唱出,或称“腔儿”,“河南讴”之名实由此出。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渐与豫西调交融,而互相吸收。至八十年代便基本被以演员为中心的唱腔风格流派所代替了,如“马(金凤)派”“唐(玉成)门”等。

形成渊源

关于豫东调的形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开封附近的祥符调传入演变而成,乾隆年间,住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北门附近的著名梆子戏艺人蒋扎子,开科授徒。数十年间,蒋门班培训了大量的梆子戏演员。道光年间,黄河在开封一带决口,朱仙镇周围尽成汪洋,蒋门班无法维持下去,便向四方流落、发展。艺人相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豫东调。

但是上述说法得不到证据的支持,开封附近蒋门何时传入商丘一带,没有文字可考。从朱仙镇《重修明皇宫记》上所记载的清同治年间的70多个班社中,竟然没有一个是商丘地区——豫东调的戏班,不知其中的情由何在?

另一种说法是,山东境内的梆子在乾隆年间流入商丘,受当地民风俗,语言及乡土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河南高调”——豫剧豫东调。从艺术特点上来说,所有的豫剧流派中,只有豫东调和山东梆子最为接近,剧目多相同,早期也是——红脸和黑脸戏为主。从产生年代上说,山东境内的高调梆子科班最早的高调老班“五福班”。是明朝万历皇帝登基以前由李翰林创办的,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清代组建巨野大姚班,成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从地理位置和语言风俗上来讲,商丘一代和鲁西南地区近似度要大于开封地区,山东境内的高调梆子的流入商丘也是很合情合理的。著名的山东梆子科班大兴班、定陶东三义堂及曹县的三义堂班曾在商丘地区演唱多年,在此培养了大量的豫东调演员,豫东调较为有名的演员孙照登、苗喜臣、黄儒秀、赵义庭均为山东籍,且为山东梆科班出身,山东鲁西南境内的高调梆子的流入商丘也是很合情合理的。至于和祥符调的融合,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历史发展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商丘市(原朱集)曾先后建立了杨家戏院、大舞台、新华舞台、丹风舞台、大众剧场、光复舞台、双凤舞台等戏剧演出场所,虽然大都比较简陋,但却为豫东调戏班进入城市演出提供了条件,不少豫东调戏班和演员都曾在这些剧场演唱过。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樊粹庭组建狮吼剧团,以陈素真、赵义庭等为首的一大批祥符调、豫东调演员,为支援抗日前线募捐演出。1938年日寇侵入商丘后,有的舞台被日军烧毁

1940年,商丘县有个叫李文彪的人成立了一个大戏班,从开封请来了著名演员吴碧波、李秀玲、侯秀真等,这些演员擅长豫西调与祥符调,与擅长豫东调的演员一起演出,互相取长补短,使豫东调吸收了新的营养,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上增加了表现力,并增补了豫东调原来缺少的音乐形象。从此,豫西调、祥符调和豫东调的结合使原来的豫东调大为丰富,同时也打破了原来“男扮女”的旧模式,女演员陆陆续续地多起来,使艺术表演更加逼真。从这时起,女角色被称为“坤角”。在演出实践中,道情、二夹弦、曲剧、琴书等等一些戏曲唱腔的精华也逐渐被吸收,丰富了豫东调的色彩。“革命样板戏”出现以后,京剧的一些唱腔也开始在豫东调中出现。豫东调与“他山之石”的有机结合使其有了极大的发展。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豫东调,甚至许多传统古装戏里面的豫东调,已不再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豫东调。它不仅融汇了豫剧其他流派的唱腔,而且在唱腔和伴奏乐器上、甚至演唱方法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女演员的唱腔,有的甚至还运用了现代的、新的发声方法。虽然这种改革与融合使豫剧音乐艺术得到了提高和进一步发展,拥有了一大批豫剧爱好者,传播的地区更加广泛,但同时也丢弃了传统豫东调中的一些原始的艺术精髓。如何在促进豫剧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其板桥茅屋的真实形态,这也是多年来豫剧界的老前辈、老艺术家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韭菜盒子有哪些常见做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