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明朝

吴三桂征水西,发生激战最多的是哪儿?

作者:时间轴2020-06-14      来源:爱上历史

当年吴三贵进军路线水西,兵分三路,“东路军”从盘县,“西路军”从威宁,“中路军”是主力,从水城往纳雍进攻水西。而纳雍处于水城往水西的“咽喉”之地。吴三桂和水西两军在此拉开全长100余公里的战线,纳雍成为整个水西之战中发生战事最多的地方,烽火几乎遍及全境,。

吴三桂过水城穿大箐由纳雍河上游抵母河段的彭家渡口进入纳雍海座,扎营于羊猫山,隔河溪小河与猴儿关对峙。猴儿关扼百兴阳长之险,东有拦马墙屏藩,西有白泥屯之固,地形十分险要。吴三桂兵至,扎营海座,先遣刘安邦带一千人马于关前下寨与关上对峙。水西军于“峭壁上索,夜繁火及铃”。吴三桂疑是水西军夜来偷袭,即命把总王乙率轻骑三百赴敌,因是在晚上出兵,战马飞驰难以控制,加上地形不熟,王乙及三百人皆坠岩死于关下。安坤乘势遣一万五千人冲出,将刘安邦团团围住,激战后刘安邦及从卒千人皆死于关侧,其免者唯数十人。

著名的断藤桥,就是水西宣慰使安坤夫人禄华于猴儿关计架藤桥破敌取胜的传奇故事。安坤妻禄华,随营策划军务,掌管粮草。水西军一到白泥屯,安坤立即集重兵于关上,严阵以待,僵持不下。禄华施计,派人连夜于猴儿关与营盘坡的岩上打眼,隔河拉上藤索,将绳头扣于岩眼之内。在交叉的藤蔓上搭一座浮桥,用泥土盖上。同时挑精兵在岩眼处埋伏。在羊角上捆灯笼,晚上把羊子赶到藤桥上,点上灯笼火把,击鼓吹角诱敌。吴三桂疑被偷袭,即命大队人马出击,倏忽冲到桥上,忽闻三声炮响,伏于岩眼处的水西军动手砍断藤索,吴军人马皆坠入桥下死于水中,相传吴三桂的胭脂马也坠入潭中淹死。这是猴儿关之战的细节,也是关口抢夺战的核心内容。

箐门口在今阳长镇与鬃岭镇交界处。山势雄奇,双峰突起,悬崖绝壁,如石门锁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猴儿关激战后,安坤兵退马鬃岭,踞守箐门口。吴三桂率兵三万尾随至此,见箐门口地险难攻,遂将人马驻扎在大坪地,双方僵持,后吴军发起进攻,经数日不下,死伤过重,终不能前进。三桂依部下献策,调来火药大炮,称“大将军”、“二将军”,对准箐门口炮轰,传说只三炮就把箐门口轰成两半,形如两扇敞开的大门,从此两面绝壁对峙,高耸人云。箐门口被轰开,三桂驱兵大进,水西军不敌,安坤退守卧这。

栏马墙横亘于高屯与三锅桩之间,康熙三年安坤命部众用毛石垒筑,石头大者重千斤以上。吴三桂攻猴儿关失利之后,抽调一支人马,突破栏马墙攻入白泥屯,哪知安坤早已得报,加派兵力固守,吴军至,双方于关前展开激烈战斗。吴军炮轰三锅桩,岩坠山下,焚族一寨村民被压死。安坤大怒,命军士抽闸放水,淹死吴军千余人。

吴三桂进军水西,安坤于猴儿关、箐门口与之激战后,曾兵屯法那,为重振士气,以壮军威,遂下令命部众从法那人接人地站成两行,用撮箕来回传递,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将卧这宣慰府前大树下的泥土运至法那筑成一块大田。水西战争平息,安坤阵亡后,乡人感其德,聚众筹资修建宣慰大田,四季香火不断以纪念,如今这水西古战场遗迹,已是纳雍著名三大景区之一。

“三锅桩”也是水西战争留下的古迹。水西战争,安坤在此与吴三桂转战,曾置锅于三棵石峰上生火造饭,故名“三锅桩”。传说水西军在此屯扎后,在洗米沟淘米,将做饭的锅架立于锅戛山脚,杀牛后把牛尾栽在大箐顶上的平坝中,牛皮晾在悬崖上,洗米沟、牛皮大箐、锅戛大山由此而得名。

在吴三桂大军进入纳雍时,这里的苗族参与各奋起反抗,水西战役失败后苗族为了躲避战乱四处逃散,躲到六枝、织金、纳雍三地交界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箐林中,以狩猎为生,才得以保存下来。这支生活在黑羊大箐里的苗族成为苗族的另一个支系——箐苗。

那巴桥为纳雍、织金两县之咽喉要道。是卧这古驿道上的一座单孔石拱桥,两端桥基均筑于绝壁之上,桥横跨武佐河,飞架南北两山间。周边山峦重叠,峡谷幽深,武佐河蜿蜒至此,飞腾咆哮,水势急湍,十分险要。与吴三桂交战,安坤曾在此由此诱敌深入。

回忆往事,这里曾是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征战之地。这里有古老的水西彝族文化,有着一次次鏖战的历史遗痕。哪一个个战场遗址,如今都是旅游、参观的景观,为你记录了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争年月,也让你领略到纳雍这片土地的历史沧桑。

上一个: 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

下一个: 年过花甲的吴三桂,为何在晚年非要起兵?四个原因逼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