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高宗李治的人生中,有一个疑点,即李治的人生挚爱是武则天吗?如果是,为何到了晚年李治那么急于要废掉她呢?为了客观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史料从三个方面来谈,或者从三个阶段来谈。
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李治和武则天的“有情人”时期。
有人说武则天在李世民晚年,趁机与太子李治暗通款曲,是因为心机太深,给自己谋出路。笔者觉得持这种观点的朋友多少有点中“厚黑学”之毒太深之嫌。首先,在判断一件事情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事件背景和当事人的状态,而不是先入为主戴帽子。
武则天和李治产生感情的背景为:不得宠。武则天从14岁入宫,成为李世民的才人,到李世民去世,一共入宫12年左右。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武则天从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逐步长大成为一个成熟女性。但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虽然武则天实现了女人从女孩到成熟女性的美好转变,然武则天却依然没有获得李世民的宠爱,更无产下一子半女。这对于武则天而言,单从一个女性个人角度来看,跟所有不受恩宠的后宫嫔妃或女子一样,是非常不公平的,甚至是残忍的。这是事件背景和武则天的个人情况。
再看李治的背景和个人情况。李世民有14个儿子,李治并不是最优秀的,或者可以说李治在李世民的眼里是上了“太子之位”这个台面的,原因是李世民本人雄才大略,喜欢能干杰出有魄力的孩子,而李治却恰恰相反,不但不能干,也不杰出,更别谈什么魄力了。李世民本人也曾公开表示过,说“治儿太懦弱”。另外在太子李承乾被废前后的夺嫡之争中,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了实现目的,对晋王李治言语威胁的时候,李治也是吓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总的来说,李治在兄弟中,不是最能干的,在父亲李世民的眼中,又是一个软弱的孩子,甚至在大臣心目中,也是一个容易驾驭或好侍候的皇帝苗子。也就是说,李治不是父亲瞧不上,就是被兄弟威胁,甚至被大臣设置成为假想的软弱皇帝想加以利用。可见李治的处境是不好的,他内心是很孤独无助的。
在这样的状态下,他和几乎在当时拥有同样不幸遭遇的武则天因同命相怜而产生感情。俗话说“患难之际见真情”,他们这种感情虽然在表面上看似没有太大的“患难”表现,但是在内心深处却是具有“患难之情”的效用的。至少,在当时,年轻貌美的武则天和李治之间是纯粹的真情。在不幸的状态背景下,他们偷偷地互相爱恋,在内心互相依靠,走过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渡时期。
第二阶段:夫妻同心协力、稳定朝廷局面时期。
如果说李世民去年前短暂的时期,是武则天和李治的爱情热恋期,那么李治登基之后,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皇宫,成为名正言顺的夫妻,则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婚姻蜜月期。
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大事主要有两件:第一件是武则天的后宫争宠风波。参与人为王皇后、萧淑妃、武则天。三人争宠的结果是王皇后和萧淑妃纷纷战败,武则天宠冠后宫。有关这件事,多数人都持一种批判观点,即武则天在这起后宫争斗中展现了她的心狠手辣和阴险多计。但是笔者别的不谈,只问:如果把武则天的位置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能做到比她更善良吗?或者你能做出一个比她更好的结果吗?
后宫常被比作没有硝烟的战场,原因其实很简单,比例失衡,嫔妃众多,皇帝却只有一人,这怎么可能不产生竞争呢?而且武则天是经历过冷遇的人,长达十二年,那是一种什么经历和概念?常言说,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刻骨铭心。那12年的经历对于武则天而言,不仅仅是经历,甚至是教训。因此,在得到高宗李治的恩宠之后,她岂能不像抓着救命稻草一样珍惜呢?因此,从生存法则的角度来看,武则天是没有错的。同时,还有一点也要注意,王皇后和萧淑妃被打入冷宫,虽然是被武则天击败,但也是得到了李治的批准的。从这个细节也能看出李治和武则天之间的感情,在此时还是比较炽热和深厚的。
在这一时期,在感情上李治不负武则天,而在政治方面武则天也是不负李治的。我们都知道,李治性格比较温和,史载是“仁爱孝悌”,但同时他的缺点也很明显,在政治手段和手腕上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李治继位之初,看似李治临朝为帝,但是朝廷大权实际掌握在功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手里。甚至可以这么说,李治这个皇帝的位置,都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从李世民那里争取来的。
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力劝之下,李世民勉强同意立李治为太子,但是刚立不久,李世民就反悔了,因为李世民的意中人是吴王李恪。但却遭到了唐朝开国元老长孙无忌等人的阻拦,李世民只好作罢。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长孙无忌等元老功臣为何反对李恪等作为继承人,而必选李治?其实原因有三点:
第一当然是关系,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第二则是关键,即既得利益,这是符合多数功臣元老的目的的,李治软弱,就算做皇帝,也不敢对大臣进行换血改革;第三则是李治是个文弱皇帝,好服侍,这对大臣们的工作难度也会减轻,这一点对于有过相关工作经历的朋友都能理解,一个好脾气领导事比较少,而一个能力比较强的领导,总是事比较多,还比较难干,稍有差错,就会被革职查办,就算你之前有再多功劳也没用,因此,功臣们怎么可能会支持一个魄力强能力强的皇帝给自己找难受呢?
李治上台后的情况也基本如此,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改立皇后,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可是作为皇帝的李治在这么一件家事上,却遇见了非常大的阻力和困难。而给他阻力的正是那帮把他推上帝位的功臣元老,即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
这件事看似是改立皇后的问题,但是实际则是皇帝和大臣权力制衡的问题。朝臣的权力已经到了连皇帝也无可奈何的时候,对于皇帝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李治在做皇帝之前,被强势的父亲压制,如今登基为帝,却又被强势的大臣钳制,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其实不言自明。在权力的世界里,作为皇帝的李治依然是被架空的,是孤独的。而这时候,他最大的支撑仍然是武则天。因此,后世的史学家对这一时期的武则天和李治的状态评价为:不仅是患难夫妻,更是患难战友。
当然这时期的武则天已经不再单纯是李治的情感支撑,而且已经成为李治的贴身智囊。同时,武则天的政治才干,在这时候已经开始展现,不过是幕后而已。其实此时,在政治上,武则天对于李治的内助,才是李治对武则天感情更加深厚的主要基础。
所谓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后来的事情发展基本应验。事情的转机来自李勣的一句话,“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但是李治去见李勣,以及李勣为何说这样的话,其实颇有玄机。李治在被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托孤重臣反对,逼到绝境的时候,实际上李治是打算放弃改立皇后这件事了,因为李治无力对抗朝臣。在这样的被动局势下,李治去见李勣,必然是武则天的主意。而李勣的反应也十分有趣,在众多朝臣都反对的情况下,他竟然给出了一个积极的答案,看似旁观,实际是赞成。
史载说李治听罢此话,猛然醒悟,这显然是不真实的。难道李治不知道立皇后是他的家事吗?这里的玄机在于,李勣是手握兵权的大臣,而且战功卓著。虽然不是托孤重臣,但却是李世民死前特别交代的一位大臣,其重要性不亚于褚遂良等人。有了李勣的支持,李治就有团队和朝中反对的大臣对抗。因此,李治才毅然决然地废王立武。
这次胜利,看似是李治的胜利,但实际上是李治和武则天共同努力的胜利。这次胜利的意义很重要,对于李治而言,他树立了自己的帝王威严,打击了功臣元老的势力;对于武则天而言,被立为后,为以后不断渗入朝堂权力埋下了伏笔;对于元老功臣而言,则是衰落的开始,比如褚遂良等人被打压,甚至结局凄惨。这是一次唐朝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政治洗牌。
第三阶段:武则天和李治情感变淡。
在历经了众多的事情之后,按说本该情感更加深厚,但是武则天和李治却不是如此。原因很简单,在前期的时候,李治势力淡薄,加上个人缺乏历练,非常需要一个成熟强势的女人保护。但是到了后期,他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皇帝,这时候的他则不再需要一个强势的女人干政,他更希望的是武则天继续做他的贴心女人。但是事情却不可能回到他的理想状态了,原因是武则天不是一个小鸟依人的女人,这在一开始,李治都应该清楚。武则天是一个政治动物,她天生对政治的敏感度和掌控力,以及强烈的权力欲,这都不是一般女子所不可能具备的。
因此,矛盾必然出现。武则天对朝廷的渗入越来越严重,李治十分不满,心生废掉武则天的念头,其核心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李治本人对武则天干政程度的不满,第二点是李治担心自己的儿子继位后,会因为武则天的缘故,而不能主持朝纲(实际上,李治的担心后来都发生了)。
因此,到了公元664年,李治秘密召见宰相上官仪,起草了废掉武则天的诏书。但是此事被武则天软硬兼施,最终迫使李治作罢。但也基本从这时候开始,李治和武则天在情感上已经是“貌合心离”状态。也就是说,他们的感情基本上是“崩盘”了。但感情的崩盘,却促使武则天更加专心于朝廷政治,一步步迈向更高的权力顶端。
结语:总的来说,李治和武则天的感情基础是不错的,可以说武则天曾经是李治的挚爱,但很可惜两人性格迥异,尤其是武则天本人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能力又在李治之上。因此,在武则天几乎控制了朝廷的实际权力之后,李治作为皇帝,虽因不满,在晚年生出废掉武则天的想法和计划,可是为时已晚,他已经无力驾驭武则天这个权力比自己还大的皇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