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岁月里,李成栋宛如一颗在历史长河中掀起汹涌波澜的巨石,其一生充满戏剧性与争议性,三易其主、血战疆场,在历史的天平上留下了复杂而沉重的印记。
初涉乱世:从农民军到南明将领
李成栋出身陕西,早年投身明末农民起义浪潮,成为李自成部将高杰的部下。高杰此人行事荒唐,与李自成之妻邢氏私通后,因惧奸情败露,便携邢氏投降明朝。李成栋也随之归降,成为南明弘光政权麾下的一员,驻守徐州,官至总兵。
然而,南明弘光政权内部腐败不堪,政治黑暗。1645 年,睢州之变爆发,高杰被许定国刺杀,李成栋在清兵南下之际,未作抵抗便放弃徐州,投降清朝。这一选择,开启了他为清廷征战、血腥镇压抗清力量的历程。
血腥镇压:嘉定三屠的残酷暴行
投降清朝后,李成栋成为清军南下的急先锋,其血腥手段令人发指,嘉定三屠便是其罪恶行径的典型代表。
1645 年,清朝颁布“剃发令”,激起了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嘉定百姓在侯峒曾、黄纯耀等人的领导下起义反清,驱逐清朝县令,占据嘉定。李成栋闻讯,从吴淞回兵镇压。七月初一,两军会战,嘉定乡兵虽人数众多,但多为临时组织的农民和平民百姓,毫无纪律与作战经验,面对李成栋的精锐之师,迅速溃败。
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栋下令屠城。其部下四处劫掠财物,以“蛮子献宝”为名,对百姓进行残酷迫害。腰中金银不多者,必被砍三刀,刀刀见骨;妇女们更是惨遭强奸,反抗者被用长钉将双手钉在门板上后再肆行奸淫。朱子素《嘉定乙酉纪事》记载:“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刀声割然,遍于远近。乞命之声,嘈杂如市”。李成栋还“拘集民船,装载金帛、子女及牛马羊等物三百余船”,满载而归。
但反抗的火焰并未就此熄灭,李成栋一走,朱瑛等人又率众占据嘉定。李成栋遣部将徐元吉镇压,嘉定城郊惨遭蹂躏,“数十里内,草木尽毁。时城中无主,积尸成丘……民间炊烟断绝”。尤其是外冈、葛隆二镇,因反抗激烈,几乎被烧杀殆尽,此为嘉定第二屠。
八月二十六日,绿营把总吴之藩造反,很快被镇压,李成栋恼羞成怒,嘉定再次遭受浩劫,连平息吴之藩造反外带屠戮平民,又有两万多人被杀,此为嘉定第三屠。经过这三次屠杀,嘉定百姓被迫剃发,称大清顺民,反抗的余波终于被压制下去。李成栋的残暴行径,让他成为了嘉定百姓心中永远的噩梦。
灭明功绩:擒杀南明两帝
在为清廷征战的过程中,李成栋还立下了“灭明”的“赫赫战功”,其中擒杀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和绍武帝朱聿粤,更是让他在清廷眼中成为灭明的关键人物。
1646 年,李成栋跟随贝勒博洛进攻隆武政权。隆武帝朱聿键虽有皇帝之名,却无实权,大军皆在郑芝龙手中,而郑芝龙早已与清军暗中勾结。李成栋率军一路南下,攻城略地,浙江、江西先后失守。隆武帝外逃,最终在汀州被清军追上,一家三口殉国。
同年十一月,南明内部又爆发争权夺利的斗争。隆武帝朱聿键的弟弟唐王朱聿粤在一些大臣的拥护下,于广州称帝,是为绍武帝。而此时,永历帝朱由榔也在肇庆称帝,两个政权互相攻杀。李成栋趁此机会,于 1646 年 12 月,利用绍武帝的主力军队都在前线和永历帝对抗之机,率军袭击广州。他仅率数百精兵,以帕包头,伪装成明军,趁夜出其不意地闯入广州。绍武帝乔装混在乞丐队伍中,试图蒙混过关,但还是被李成栋军识破抓获。李成栋派人给被俘的绍武帝送去饮食,绍武帝拒食,称“吾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之后便自缢而死。此战,李成栋还一举抓了云集在广州的十六名明朝亲王和郡王,大多都被他手起刀落。至此,李成栋的灭明之功达到顶峰。
反正归明:短暂而悲壮的转折
尽管李成栋为清廷立下赫赫战功,但在清廷内部,他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清廷重用“辽人”,在论功行赏时,李成栋劳苦功高,却依然只是提督广东总兵官,而佟养甲却被任命为广东总督。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让李成栋心中积怨渐深。
1648 年,江西提督金声桓、副将王得仁因不满清廷待遇,反清归明。这一消息传来,如同导火索,点燃了李成栋心中的反清之火。此时,他的养子李元胤也力劝他反清,其爱妾更是以死相激,拔刀自刎,留下“公如能举大义者,妾请先死尊前,以成君子之志”的遗言。最终,李成栋被深深打动,于 1648 年四月十五日在广州发动兵变,剪辫改装,用永历年号发布告示,宣布反清归明。
李成栋反正后,永历帝朱由榔大喜,封他为惠国公,总制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李成栋为表忠心,请永历帝返回肇庆,并积极投入新的战斗,派部将阎可义率领六千骑兵支援江西。然而,他的军事行动并不顺利,多次作战皆败。1649 年三月,李成栋在信丰与清军决战,兵败渡河时坠马淹死,结束了其充满争议的一生。
历史评价:功过交织的复杂形象
李成栋的一生,是功过交织的一生。从清廷的角度看,他为清朝统一江南、消灭南明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其血腥镇压手段虽然残酷,但却有效地压制了反抗力量,为清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然而,从南明和百姓的角度看,他又是残暴的刽子手,嘉定三屠的惨状,让无数百姓家破人亡,他的行为违背了人性和道德底线。
而他最后的反正归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南明政权带来了转机,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改变南明灭亡的命运。有人认为他反正是因为良心发现,心向明朝;也有人认为他只是为了个人利益,在清廷得不到重用后的无奈之举。无论如何,李成栋的这一选择,让他的形象更加复杂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