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乾隆朝名臣,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历史原型,被乾隆皇帝评价为“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的“真宰相”——刘统勋的长子。其实,在真实的清朝历史上,刘墉既没有和权臣和珅对抗的实力,也没有那个胆量,甚至还一度用“虚与委蛇、静默自守”的暧昧态度糊涂度日,得过且过。历史上的刘墉,虽然也曾官居高位,但名声和地位远远不如其父刘统勋,以致于直到嘉庆朝时期,刘墉还是被皇帝乃至同僚们称呼为“刘相之子”。
那么,被影视作品刻意抬高,甚至塑造成“正义化身”的刘墉,究竟有着怎样的仕途生涯?他的最高官职究竟相当于今天的什么级别呢?看完下面的介绍,你就会明白,历史上的刘墉为何不是和珅的对手!
乾隆朝时期的刘墉
乾隆十六年,受时任“吏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的刘统勋影响,32岁的刘墉得以直接进入“会试”考场,并在随后的“殿试”中考中“二甲第二名”,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一个类似于普通秘书的短期职务,虽无具体品级,但却是进入仕途的完美开端。
而后,刘墉历任“散官编修”,正七品,相当于正处级的文职官员;“内阁侍讲”,从四品,相当于正厅级的高级秘书。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刘统勋带给刘墉在仕途上的正面影响,可见一斑!
但“朝中有官”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刘统勋如果获罪,刘墉也会跟着吃瓜落。乾隆二十年,刘统勋因为军务处置不当而被下狱论罪,刘墉也从正厅级贬为了正处级;乾隆二十一年,乾隆皇帝更是直接将刘墉扔出了京城,刘墉就此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地方官”生涯。
乾隆二十一年,出任“安徽学政”,相当于安徽省教育厅长,但行政级别仍是原来的正处级;乾隆二十四年,调任“江苏学政”;乾隆二十七年,调任“山西太原知府”,相当于太原市市长,从四品,行政级别升级为正厅级。乾隆三十年,升任“冀宁道台”,正四品,行政级别为正厅级加。
就在刘墉开始步步高升的关键时刻,因为下属贪污,刘墉又摊上一个“失察”之罪,直接被发配了。也就是说,在进入仕途15年以后,刘墉有回到了原点,甚至还落得比原点还惨的处境!
乾隆三十四年,又是因为刘统勋的正面影响,刘墉被重新启用,出任“江宁知府”。吃过大亏的刘墉终于吸取了教训,在江宁任上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还审理破获了几起轰动一时的悬疑大案,一时间声名鹊起,甚至被百姓称为“刘青天”。刘墉再次迎来了自己仕途的春天。
“刘公案”即发生在刘墉担任江宁知府期
乾隆三十七年,52岁的刘墉升任“陕西按察使”,正三品,成为陕西省政法委书记,也算是正式进入部级领导行列。或许命运就是喜欢捉弄刘墉,或许刘墉就注定一辈子受其父刘统勋的影响,正当刘墉想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有所作为的时候,刘统勋病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