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春秋战国

苌弘籍贯考辨:资阳与资中的历史地理纠葛

作者:Marshall2025-07-28      来源:爱上历史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苌弘作为孔子之师、东周著名学者,其生平事迹与学术贡献早已载入典籍。然而,关于他的出生地究竟属于今日四川资阳还是资中,却在历史文献与地方文化认同中形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争议。这场争议不仅关乎地理归属,更折射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地方文化建构与历史记忆传承的复杂关系。

一、历史文献的“双城记”:古资州辖域下的模糊记载

苌弘的籍贯在现存史料中存在两种主要说法:

资阳说:

《资阳市人民政府网》明确记载苌弘为“资阳市忠义镇人”,并指出其出生地位于今资阳市雁江区。资阳境内现存苌弘山、苌弘洞、苌弘桥等遗迹,清知县杨周冕于1774年在县城立“三贤故里”木牌坊,将苌弘列为“资阳三贤”之一。

资中说:

《资中县志》及《华阳国志》等古籍记载苌弘为“古蜀地资州人”,今资中县发轮镇的苌弘洞被传为其读书处,洞前立有“孔子拜苌弘于此”石碑,境内还有苌弘墓、苌弘湾等地名。

矛盾根源:

古代“资州”的辖域随朝代更迭频繁变动。秦汉时期,资中属犍为郡;隋唐时资州治所多次迁移,辖资阳、资中、内江等地;明清时期,资阳与资中分属不同州县,但民间仍以“古资州”统称两地。苌弘生活的春秋末期(约前575—前492年),蜀地尚未纳入中原行政区划体系,其籍贯记载多依赖后世追述,导致“资阳”与“资中”在文献中交替出现。

二、地理变迁的“时间轴”:从“古蜀地”到现代行政区划

苌弘籍贯争议的本质,是古代模糊地理概念与现代精确行政区划的冲突:

春秋至秦汉:

苌弘所在的东周时期,蜀地属古蜀国开明王朝,与中原王朝联系松散。其出生地“古蜀地资州”可能指今资中、资阳一带,但无明确边界。

隋唐至明清:

隋开皇七年(587年)设资州,治所先在资阳,后迁至资中。唐代资州辖资阳、资中、内江等县,宋代沿用此制。明清时期,资阳与资中分属潼川府和资州直隶州,但民间仍以“古资州”统称两地文化。

现代行政区划:

1951年,资中县分出部分区域设立资阳县(今资阳市雁江区);1993年资阳撤县设市,2000年升为地级市。今日资阳与资中分属不同地级市,但两地均保留了苌弘相关遗迹,形成“文化共享”现象。

三、文化认同的“争夺战”:地方叙事中的历史符号化

苌弘作为文化符号,其籍贯争议已超越地理范畴,成为地方文化建构的工具:

资阳的“三贤文化”:

资阳将苌弘与王褒、董钧并称“三贤”,修建苌弘广场、三贤文化公园,以孔子“访弘问乐”雕塑群强化其作为苌弘故里的文化标识。

资中的“苌弘故里”牌坊:

资中在发轮镇立“苌弘故里”牌坊,修复苌弘洞石刻,并通过“苌弘化碧”传说(庄子《外物》载其血三年化为碧玉)构建忠烈形象,与本地其他历史人物形成文化集群。

学术与民间的调和:

部分学者提出“苌弘生于资阳、学于资中”的折中说法,强调两地同属古资州文化圈,但这一观点尚未被广泛接受。

四、历史真相的“回归路”:考古与文献的双重验证

尽管现代行政区划已明确划分资阳与资中,但苌弘籍贯的终极答案仍需回归历史语境:

文献互证:

《左传》《国语》等史书仅称苌弘为“周大夫”“蜀人”,未提及具体县名;《资治通鉴》等后世著作沿用“古资州”说法,未作细分。

考古发现:

资中苌弘洞发现唐代石刻“孔子拜师”图,资阳苌弘山出土汉代墓砖,但均无法直接证明苌弘出生地。

合理推断:

结合春秋时期蜀地地理与苌弘活动轨迹,其出生地更可能位于今资中与资阳交界处(如发轮镇一带),此地历史上属资中,现代属资阳,故两地记载均有一定合理性。

孔子

上一个: 春秋战国周朝国是怎么衰落的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状况

下一个: 夫概:春秋吴国的猛将与乱世枭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