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6月16日—1375年12月21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作家、诗人,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佛罗伦萨文学“三杰”。他以《十日谈》等作品闻名于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象征。
早年经历:私生子的文学觉醒
薄伽丘出生于巴黎或佛罗伦萨附近的契塔尔多,是佛罗伦萨商人凯利诺·迪·切利诺与一位法国女子的私生子。幼年时,母亲离世,他随父亲来到佛罗伦萨,在严父和后母的冷酷中度过童年。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先后安排他学习经商和法律,但薄伽丘对这些毫无兴趣,反而对文学和古典文化充满热情。他自幼自学诗学,阅读大量经典作品,7岁时便在同伴中赢得“小诗人”的美誉。
1328年左右,薄伽丘被父亲送到那不勒斯学习经商,后又改学法律和宗教法规,但均无果而终。在那不勒斯,他有机会出入安杰奥的罗伯特国王宫廷,结识了许多人文主义诗人、学者和神学家,并接触到贵族骑士的生活。这段经历极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激发了他对古典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在宫廷中,他爱上了罗伯特的私生女玛丽娅,这段浪漫情调的经历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创作生涯:从宫廷诗人到人文主义先驱
薄伽丘的创作生涯始于那不勒斯宫廷。1336年至1338年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作品《菲洛柯洛》,讲述了一对宗教信仰不同的男女克服重重障碍结成美满姻缘的故事。随后,他又创作了叙事长诗《菲洛斯特拉托》和《苔塞伊达》,分别取材自《特洛伊传奇》和《埃涅阿斯纪》。这些作品虽然受到中世纪文学传统的影响,但已显示出薄伽丘对人性真实面貌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1340年冬,薄伽丘父亲的商业活动受挫,经济状况恶化。薄伽丘被迫回到佛罗伦萨,投身于政治斗争。他坚定地站在共和政府一边,反对封建贵族势力,并多次受共和政府委托,作为特使去意大利其他城邦和教廷执行外交使命。在佛罗伦萨的尖锐政治斗争中,薄伽丘逐渐成长为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主义者。
1348年,佛罗伦萨爆发黑死病,死亡人数超过10万。这场瘟疫成为薄伽丘创作《十日谈》的直接背景。他设想了一群年轻男女在佛罗伦萨郊外的别墅中隔离,通过讲述故事来消磨时间。这部短篇小说集以100个故事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社会的风貌,批判了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宣言。
与彼特拉克的友谊:人文主义的双重奏
1350年,薄伽丘结识了诗人彼特拉克,两人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他们相互交换思想,激励对方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人文主义奠定了基础。薄伽丘潜心研究古典文学,翻译了荷马的作品,并为但丁的《神曲》写注,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文主义学者。他与彼特拉克的友谊不仅改变了彼此的生活轨迹,也对整个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彼特拉克的影响下,薄伽丘的创作方向发生了转变。他开始专注于人文主义的学术研究,改用拉丁文写作,并创作了《异教诸神谱系》《名人的命运》等作品。这些作品进一步巩固了他在人文主义领域的地位。
晚年困境:贫病交迫中的坚守
晚年的薄伽丘生活坎坷。1373年,他抱病在佛罗伦萨大学《神曲》讨论会上作了最后一次演讲。次年,挚友彼特拉克的逝世给他精神上造成巨大打击。1375年12月21日,薄伽丘在契塔尔多贫困交迫中逝世,享年62岁。
尽管生活困顿,但薄伽丘始终坚守人文主义信念。他晚年致力于古典文学和但丁的研究,主持佛罗伦萨大学《神曲》讨论,为文艺复兴时期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和思想对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欧洲短篇小说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