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骂八阿哥是辛者库人所生?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康熙皇帝的良妃,在影视剧中,一直被说成是“辛者库贱奴”。这也不是编剧瞎杜撰的,《清皇室四谱》中,确实有写着,良妃“本辛者库罪籍”。
为此,良妃总是被当作清宫中逆袭翻盘的典型代表。而康熙皇帝也被塑造成了情圣:为了爱情,可以不计较世俗的眼光,不愧是顺治皇帝的儿子。
但是,康熙皇帝却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的上谕中,大骂八爷胤禩是“辛者库贱妇所生”。
允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一》
一边将良妃纳入后宫生儿子,一边又嫌弃人家出身低,康熙对良妃的态度,到底哪一种才是真的呢?
良妃,内管领阿布鼐(nài)的女儿。
《清皇室四谱》、《清列代后妃传稿》、《星源集庆》,均记载着良妃姓“卫”,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记载,良妃家姓“觉禅”,正黄旗包衣。所以,良妃并不是汉人。
《星源集庆》中并没有说良妃是罪籍。《清列代后妃传稿》中明确指出,良妃是“满洲正黄旗包衣人”。《清皇室四谱》中之所以说良妃“本辛者库罪籍”,估计是被《清实录》中康熙皇帝的那句“允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给搞迷糊了。
根据字面上的含义,“辛者库”往往被理解成是关押犯罪官员妻子、子女的某个“库”。但《清会典》中有说明,“凡管领下,俱为辛者库人”、“辛者库人,即内管领下食月米人”。
凡管领下,俱为辛者库人。其无地者,十岁以上为一口,月给粮三斗六升。十岁以下为半口,月给粮一斗八升。
——《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卷七十六》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所记载的良妃祖辈、以及兄弟,均没有犯过什么罪。良妃的曾祖父瑚柱,天聪时期归顺皇太极,担任过膳房总领;良妃的祖父都楞额,担任过内管领;良妃的兄弟噶达浑,还担任过内务府总管。
觉禅氏:瑚柱,正黄旗包衣人,世居佛阿拉地方,天聪时来归,原任膳房总领。其子都楞额,原任内管领。孙都尔柏、阿布鼐,俱原任内管领;他布鼐原任膳房总领。曾孙勒栢理原任主事,塔汉、阿林俱原任内管领;噶哈禅原任御前二等侍卫;陶格原任郎中;噶达浑原任内务府总管;旒武原任司库。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四十九》
雍正四年(1723年)十月十六日的上谕中也有说,良妃的兄弟、胤禩的舅舅噶达浑,原本是包衣佐领下,后来他们家族被雍正皇帝抬旗。噶达浑还是在雍正皇帝的手上,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的。
雍正四年十月十六日,正蓝旗满洲都统公殷德等,将阿其那之母舅噶达浑之族人拟入包衣佐领具奏。奉上谕:噶达浑原系包衣佐领下微贱奴才,朕施恩由包衣佐领下撤出,移于旗下,用至内务府总管,此恩伊等岂不知之?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
而《清实录》中也记载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初五,刚即位不久的雍正皇帝,确实有任命时任盛京佐领的噶达鸿,为内务府总管。
升盛京佐领噶达鸿,为内务府总管。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二》
编入辛者库的包衣,还是出了不少名人的。例如嘉庆皇帝的嫡妻孝淑皇后喜塔腊氏的叔祖父来保,原本就属辛者库,康熙六年(1741年)五月,由正白旗内务府抬入正白旗满洲,后来一直当到大学士。
谕内阁。来保原在辛者库,朕即位后,拨入佐领下,授为内务府总管。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三十八》
其实反过来想想就是了,如果良妃真的是有罪官员的女儿,怎么会有机会见到康熙皇帝。即便是那些在宫里当值的宫女,什么大晚上偷偷溜到花园里,被同样半夜三更睡不着觉出来散步消食的皇帝偶遇,再来一出灰姑娘丢的水晶鞋被王子捡到的戏码,只能出现在电视剧里,宫禁森严的皇宫,是绝对不容许这种事情发生的。别说宫女了,就是正经的后宫主位,也不敢大晚上出来瞎晃悠。
所以,良妃是通过每年一届的内务府三旗包衣选秀,被选中后入宫的。这种情况下,被康熙皇帝看上,那就再正常不过了。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初十,良妃生皇8子胤禩(实际上是第16子)。看史料中的记载,良妃并没有因为生下皇子,而立即得到任何册封。一直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九月十六日,康熙皇帝在诏封32周岁的佟氏(即慤惠皇贵妃,孝懿皇后的妹妹)为贵妃时,才将胤禩的母亲封为良嫔。同时,17周岁的瓜尔佳氏,被封为“和嫔”。
谕礼部,朕恭奉圣母皇太后慈谕,稽古帝王,宫闱之制,必备妃嫔,以襄内政。今册封佟氏为贵妃,卫氏为良嫔,瓜尔佳氏为和嫔,尔部即选择吉日具奏。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一》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二月十七日,举行了贵妃佟氏、良嫔、和嫔的册封礼。搞笑的是,良嫔的册文,居然与和嫔是一样的。
遣内阁学士席哈纳,持节册封卫氏为良嫔,册文同。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二》
很多人觉得,良妃生下儿子后,过了19年才被封为“嫔”,是不是康熙嫌她出身太低的表现?那也不一定。像前面提到的和嫔瓜尔佳氏,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被册封为和妃时,距离她封嫔的时间,也已经是18年后了。
说起来,清朝一开始的后宫封妃制度,并不是特别完善。
看《清皇室四谱》就可以发现,例如顺治皇帝的后宫,大体还是沿用了入关之前的做法,除了中宫皇后、以及顺治一直想立为皇后的董鄂妃之外,很多女人只是“庶妃”,连正式的封号都没有。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也只是册立了中宫皇后赫舍里氏。像惠妃、荣妃等人,即便生了孩子,也只是“庶妃”,没有封号。一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借着册封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为继后(即孝昭皇后)的机会,康熙皇帝才册封了贵妃佟氏,还一并册封了荣嫔、惠嫔、宜嫔等7位嫔。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对后宫进行大封,除了贵妃佟氏被封为皇贵妃、钮祜禄氏被封为贵妃(即温僖贵妃)之外,也才有了惠、宜、德、荣这四大妃。
而康熙皇帝这个人,一直将自己塑造成是一个不沉溺女色、不被家务事耽误的好皇帝。比起他那个想一出是一出、并且要贯彻到底的老爹顺治皇帝,康熙在儿女私情上,明显要克制得多。除了不掩饰对嫡妻赫舍里皇后、以及继后钮祜禄皇后的思念之外,康熙极少在公开场合流露出对嫔妃们的偏爱。
康熙皇帝对良妃所生的胤禩这个儿子,还是挺重视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八月,康熙皇帝巡幸塞外,除了让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七(皇六子胤祚早夭)随行,当时才6周岁的老八胤禩也被一并带上了。
上巡幸塞外。命皇太子允礽、皇长子允禔、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随驾。是日启行。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
连着好几年,康熙皇帝有事出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七、老八这7个儿子,都是随身携带的标配。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初二,17周岁的胤禩被封为多罗贝勒。同时,26周岁的老大胤褆被封为直郡王,21周岁的老三胤祉被封为诚郡王;20周岁的老四胤禛与18周岁的老五胤祺、老七胤祐都被封为多罗贝勒。在受封的这些皇子中,胤禩是年龄最小的。
这段时间,算是他们兄弟几个比较幸福的时光了,皇子们年纪都还小,康熙皇帝也正值壮年,所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可是,随着皇子们羽翼渐丰,逐渐变老的康熙皇帝就开始担心,儿子们的权力会盖过他。
这或许是古代帝王的通病:一边希望儿子有能力保住祖宗基业,一边又担心儿子太过优秀,提前抢了老子的风头。
俟回京昭告于天地、宗庙,将允礽废斥。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允禔为皇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四》
历史上的太子胤礽,可不是《雍正王朝》中所演绎的那个整天不干正事,没事还去睡皇帝老子小老婆的纨绔子弟。相反,胤礽这个储君,其实挺不错的。
可康熙皇帝却说,胤礽哪哪都不好,他包容胤礽的那些缺点“20年”,不能再忍了。
今观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难出诸口,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四》
这次废太子,还意外地拔出萝卜带出了泥。
大阿哥胤褆告诉康熙皇帝,说之前有个叫张明德的看相的,曾经说八阿哥胤禩有当皇帝的面相,并且鼓动康熙皇帝杀了废太子胤礽。
真不知道胤褆是想帮胤禩呢,还是想坑胤禩。而九阿哥、十四阿哥又出来替胤禩说情,让康熙发现,原来张明德给胤禩算命这件事,这几位阿哥都知道啊,但都替老八胤禩瞒着,没有向他这个皇帝老爹汇报。总之,康熙皇帝对胤禩产生了警惕心,并在十月初二这天,将胤禩革去贝勒衔。
上谕诸皇子、议政大臣、大学士、九卿、学士、侍卫等曰:贝勒允禩,闻张明德如许妄言,竟不奏闻,允禩革去贝勒,为闲散宗室。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五》
不过,到了十一月二十八日,康熙皇帝又复封胤禩为多罗贝勒。
庚子。复封允禩为多罗贝勒。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五》
然后到了第二年,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九,康熙皇帝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皇帝原本想借废太子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结果发现,胤禩在大臣中的威望,比废太子还要高。其他几个儿子,也都不让他省心,早就偷偷站好了队。所以,权衡再三,康熙皇帝觉得,还是让胤礽当太子比较保险。
借着复立太子的名义,康熙皇帝又将这些儿子们进行了大封。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五胤祺都被封为亲王。老七胤祐、老十胤?被封为郡王。老九胤禟、老十二胤祹被封为贝子。连之前替胤禩求情而差点被盛怒中的康熙拿刀砍的老十四胤禵,也被封为贝子。不过,老八胤禩还是多罗贝勒,并没有得到晋封。
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黜、又在6个月后被复立的余波中,良妃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二十日去世。
胤禩虽然是良妃生的,但他刚出生那会儿,估计良妃的位分还不是嫔,所以,胤禩是由惠妃叶赫那拉氏抚养。
惠妃对胤禩这个养子,应该还算不错。康熙皇帝有留下遗言,在他死后,那些年纪较大、有成年儿子的嫔妃,可以出宫住到儿子的府邸去养老。当时,惠妃所生的大阿哥胤褆被禁锢,惠妃便被胤禩接到到宫外的家中居住。
慧妃(应该是惠妃)母妃,乃大阿哥之生母,允禩之慈母也。允禩少时,即为慧妃母妃所抚养。朕因大阿哥获罪禁锢,其诸子又少不知事,意欲奉养于允禩之邸。因遣人询问慧妃母妃,慧妃母妃欣然允从。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四十》
《康熙朝实录》是雍正年间编撰的,其中居然没有记录良妃去世的时间。而《康熙起居注》中有记载,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二月十九日,即良妃去世1个月后,康熙皇帝有到良妃的灵前祭酒。目前史料中看到的良妃祭文有2篇:初次祭文、二次祭文。不管怎么说,康熙对良妃,也没有厌恶到不想提及的地步。
根据《上谕八旗》中的记载,雍正皇帝说过,良妃是因为自己不肯吃药、胤禩又对良妃不上心,才过早去世的。
再允禩母妃病笃时,遗允禩之言曰:尔皇父以我出自微贱,常指我以责汝,我惟愿我身何以得死。我在一日,为汝一日之累。因而不肯服药。允禩亦不尽心医治。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
从良妃的遗言中看出,康熙皇帝虽然复立胤禩为多罗贝勒,但内心早就对胤禩很感冒了,他的这种不满情绪,也毫不掩饰地在良妃面前表现了出来,并时不时地拿良妃是辛者库人来说事。而良妃便故意不喝药,心想早点去世,就可以不连累儿子。
良妃去世2年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皇帝又因为胤禩在祭奠完良妃后,没有亲自去给康熙请安,而是派人给康熙进献了一只死鹰,气得康熙在上谕中大骂八阿哥“乃辛者库贱妇所出”。
谕诸皇子:允禩因伊母二周年往祭,事毕理应趋赴行在。乃允禩于朕驻跸遥亭之次日,以将毙鹰二架,遣太监一名、亲随人一名,来请朕安。言伊在汤泉等候回京,并不请旨,藐视朕躬。朕因愤怒,心悸几危。允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一》
按照现代人的观点,康熙皇帝既然都和良妃生儿子了,就要讲究平等,怎么还可以嫌弃人家出身低呢?
在清朝那些旗人贵族们的眼中,旗人包衣本就是他们家的奴才。如礼亲王昭梿在其所写的《啸亭杂录》中就有提及,宫里的宫女,都选自内务府包衣下贱之女,字里行间满是他们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优越感”。
后宫使令者,皆系内务府包衣下贱之女,亦于二十五岁放出,从无久居禁内者,诚盛德事也。
——《啸亭杂录·卷十》
清朝的奏折中,也多的是满汉大臣自己称自己是“奴才”。
即便妻子的出身不差,古代夫妻之间,地位本就是不平等的,只要看清代那噌噌噌往上涨的贞节牌坊数量就知道了,男人死了老婆可以续娶,女人别说是死了丈夫,哪怕是死了未婚夫,都要终生守节,连皇室贵族女子都不能例外。
而康熙皇帝一直都是个将公事、私事分得很清的人。说得好听点,他这是理性,说得不好听点,就是薄情了。例如,康熙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是让康熙“怀念到哭泣”的女人。胤礽作为赫舍里氏留下的唯一血脉,在其小的时候,康熙确实是花大力气在栽培他,可是,当发现胤礽、以及胤礽背后的外戚势力日渐壮大之后,康熙便毫不心软地剪除了太子一派的核心人物索额图,直到后来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像康熙这样的皇帝,即便再喜欢一个女人,也做不到“拱手河山讨她欢”的地步。
皇太极、顺治之所以留下了痴情皇帝的美名,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宠妃、以及宠妃所生的儿子,都比他们早离世。而乾隆皇帝的那2个嫡子,如果以皇太子的身份,顺利活到成年的话,没准也会落得和太子胤礽一样的下场。
皇宫里哪有什么亲情可言,皇子小的时候,或许还有父子之情,长大了,就只剩君臣之仪。至于那些后宫女人,要么在最得宠的时候离开,要么就争取活得比皇帝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