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将卫青以七战七捷的战绩击溃匈奴,其家族一度权倾朝野:姐姐卫子夫为皇后,外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三个幼子未立战功即封侯,卫氏一门五人封侯的盛况堪称汉代外戚之最。然而,这位为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功臣,死后家族却因"巫蛊之祸"遭灭顶之灾。这场悲剧的根源,既源于汉武帝晚年对皇权的极端掌控欲,也暴露出外戚势力与皇权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一、卫氏家族的崛起:从寒门到权贵的三级跳
卫青的逆袭堪称汉代寒门子弟的典范。其母卫媼原为平阳侯府侍女,与县吏郑季私通生下卫青。幼年饱受欺凌的经历,塑造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命运的转折始于姐姐卫子夫入宫——这位歌女因汉武帝的宠幸成为皇后,卫青随之从骑奴跃升为建章宫监。
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率军夜袭匈奴右贤王,俘虏小王十余人、男女1.5万及牲畜百万头。此战后,汉武帝特遣使者持大将军印至军中拜将,卫青成为汉代首位统领全国军队的大司马大将军。其家族随之腾达:三个襁褓中的儿子被封侯,外甥霍去病18岁即封冠军侯,卫氏一门五侯的盛况,连吕后家族都难以企及。
二、皇权警觉:卫氏家族的"原罪"
卫氏家族的膨胀触碰了汉武帝最敏感的神经。汉代自吕后专权后,外戚干政成为皇权最大威胁:窦太后曾迫使汉景帝废黜太子,霍光更直接废立皇帝。卫青虽谦退谨慎,但卫氏家族的崛起轨迹与历史上的权臣高度重合:
军事垄断:卫青、霍去病长期掌握全国兵权,漠北决战后,汉军主力几乎由卫氏集团控制。
政治联姻:平阳公主下嫁卫青,使卫氏与皇室形成双重纽带,这种"亲上加亲"的布局反而加剧了皇帝的猜忌。
人才垄断:卫青提拔的苏建、李息等将领形成军事集团,其幕府成为汉代最庞大的政治军事复合体。
汉武帝晚年对卫青的态度微妙转变: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决战后,卫青虽获大司马职,但汉武帝开始刻意扶持霍去病制衡。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猝死后,卫青集团失去平衡,这为后来的清洗埋下伏笔。
三、巫蛊之祸:权力清洗的导火索
卫青之死(前106年)成为卫氏家族命运的转折点。失去军事支柱后,卫子夫与太子刘据逐渐失宠,而汉武帝晚年对长生的痴迷导致政治生态恶化:
迷信巫蛊:汉武帝因长期服用丹药出现幻觉,方士江充趁机诬陷太子用巫蛊诅咒皇帝。
权力真空:卫青死后,卫氏在朝中仅剩公孙贺(卫青姐夫)等边缘人物,无法形成有效防御。
政治投机:江充、苏文等佞臣为自保,刻意制造太子谋反的假象,引发父子相残的悲剧。
征和二年(前91年),江充在太子宫掘出桐木人偶,太子刘据被迫起兵自卫。这场持续五日的长安城内战导致数万人死亡,最终太子、卫皇后自杀,卫氏家族遭连坐诛杀。据《汉书》记载,此案牵连者达十余万人,卫氏九族几乎被屠戮殆尽。
四、历史回响:皇权逻辑的必然结局
卫氏家族的覆灭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残酷法则:
功高震主:卫青虽谨守臣节,但其家族势力已突破皇权容忍阈值。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却未能建立约束外戚的制度。
权力依赖:卫氏集团的兴衰完全系于皇帝个人意志,当卫青、卫子夫失宠,整个家族便失去政治保护伞。
制度缺陷:汉代未形成文官集团制衡外戚的机制,导致皇权与外戚的矛盾只能通过暴力方式解决。
值得玩味的是,汉武帝晚年虽诛杀卫氏,却未否定其军事功绩。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墓被特意修筑在茂陵东北,与霍去病墓形成"冢象祁连"的格局,这种"生前猜忌,死后尊崇"的矛盾态度,恰是皇权政治的生动写照。
卫青家族的悲剧,本质上是专制皇权下权力结构失衡的必然结果。当个人功绩转化为家族势力,当军事集团与皇权形成利益共同体,即便如卫青这般谨慎的臣子,也难以逃脱"飞鸟尽,良弓藏"的历史宿命。这场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权力清洗,至今仍为后世提供着深刻的政治警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