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卿(1032年—1111年),字吉甫,号恩祖,汉族,泉州南安水头镇朴里人,北宋宰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为推动变法做出了许多贡献。
和王安石情同师徒,后因事生恨;宦途起伏不定,后半生一直在朝外辗转,历任翰林学士、知军器监、参知政事、知太原府等职。
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因和王安石政治理念相合而获得他的器重,还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
在熙宁初年王安石执政时期,帮助他推动了青苗法、市易法等数项改革。
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后,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继续推动变法,变法过程中,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成为参知政事后与王安石发生矛盾,二人关系破灭,王安石回朝后,吕惠卿因连坐其弟罪责被贬出京,从此远离政治中心。
在边境,吕惠卿历任鄜延路经略使、知太原府等职,继续推动置将法等军事改革的进行。哲宗即位后,保守党逐渐把持朝政,吕惠卿作为新法中的先驱,自知不被容于朝堂,于是恳求任官于外郡。
元祐元年(1086年)五月右司谏苏辙上奏弹劾他,说他有妄图株连公卿、背叛恩师王安石、施行青苗等种种恶政数桩罪状。御史中丞刘挚又列举他五条罪状,认为他是大恶之人,于是吕惠卿由资政殿大学士、正议大夫、提举嵩山崇福宫被贬为中散大夫、光禄卿、分司南京。
吕惠卿被判贬至南京后,不到十日,王岩叟、朱光庭、王觌、苏辙等人又认为他被贬至南京不足以彰显他的罪恶,降四官并分司南京只是轻惩,而吕惠卿此人应用重典,不能用正常的法制来惩治他。于是吕惠卿又被加罪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而且不得办理所任官的公事。
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又开始启用原先被弃置的新党。八月,三省呈递上了吕惠卿、王中正、宋用臣三人的无罪状,时任宰相章惇说:“吕惠卿被惩极其无名。”皇帝便让吕惠卿复原职。十月,又以吕惠卿知大名府。”
绍圣二年(1095年)二月,吕惠卿乞求留在京师。皇帝认为得资政殿大学士已是要员,且大名府也是要地,又问宰相章惇吕惠卿是否启程。曾布、韩忠彦都说君子进退自如,吕惠卿乞留是无耻之举。哲宗也仅置之一笑。[41]十一月,吕惠卿入宫奏对后,皇帝后对曾布说:“吕惠卿极其凶横,其弟吕升卿也是。”
绍圣三年(1096年)十月,西夏大举入侵鄜延路,即将以全军围困延安,惠卿修缮米脂诸寨迎敌。西夏军至延州,想进攻却无法靠近城寨,想抢掠则一无所得,想叫阵则诸将按兵不动,想南下则怕腹背受敌。停了两天夏军就拔营而去,趁机攻陷了金明,吕惠卿将金明被攻陷之事上报枢密院却无回应。
战事刚刚结束,吕惠卿便上表请求进京奏事,章惇对曾布说:“战事刚刚结束,吕惠卿真可谓不知缓急。”李清臣说:“他或许有借此事重回朝堂之意,我辈危矣。”十一月,进呈吕惠卿的奏章,哲宗问惠卿为何道理可以还朝,众人皆答曰不可,于是皇帝下诏让惠卿不必进京,有事条陈即可。
因修筑了威戎、威羌二城而升为银青光禄大夫,吕惠卿又被拜为保宁、武胜两军节度使。
吕惠卿大半生都被卷入新旧党的争斗,宦途也因此非常波折,评价也出现极大分歧,史书上认为他背信弃义、祸国无耻,人格低劣;而在后世对王安石变法重新定义后,认为他是卓有才能的政治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