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明朝

凤阳人为什么会恨朱元璋

作者:Marshall2022-07-02      来源:爱上历史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唯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四方。”

这首脍炙人口的民谣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尤其是配合凤阳花鼓的曲调,听起来悦耳动听的同时,又略感凄凉。为什么略感凄凉呢?因为这个民谣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类人出现,这类人就是凤阳乞丐,甚至一度成为招牌,人们一提到乞丐,第一印象就是来自凤阳!

我们再看给这段民谣配乐的凤阳花鼓,鼓很小,像我们平时吃饭的瓷碗那么大,鼓槌也很细,两根,犹如筷子一般。是的,凤阳花鼓最早的原型就是一双筷子、一只碗,这是凤阳乞丐的初级装备。也正是凭借着这套装备,行走四方,并逐渐演化成一种曲艺形式——凤阳花鼓。

可是我们仔细看这个歌词,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凤阳,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按理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必然是集中全国的力量,大力发展凤阳才对,凤阳人本应富裕,怎么会又卖田,又卖孩,去当乞丐呢?

这就要从明朝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浩浩荡荡地移民政策说起:移民并不是明朝首创,但是被朝廷强制大规模移民的,明朝应属第一家。历史上几次规模宏大的移民,主要受战争影响:比如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由于中原地区连年战争,导致:“中原户口,十不存一。”

一方面中原人们往相对安定的南方逃亡,另一方面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内迁,这也是造成南北朝对峙的原因。再有唐朝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造成中原人民大量南移:“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再到后来宋朝的“靖康之难”,整个宋朝皇室都南迁,同时带动很多人民跟着南迁。

但这几种迁移都是因为战争导致,是人民一种自发的行为,但明朝移民就不是那回事了,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强制移民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由于元末战乱,再加上中原地带连年天灾,导致人口大量流失,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面对中原地带土地荒芜,人烟稀少,财政收入剧减,开始策划大移民:“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

现在的中原地带,凡是有家谱的家族,回去翻翻家谱,往往会发现一个出场频率最高的词——洪洞大槐树。那么恭喜你,我们是老乡,都是从明朝初期相对富裕的山西迁过来的。

那么凤阳这个地方,并非富庶之地,按照移民的特点,必然不会作为首选。而且移民凤阳只是明朝大移民潮流下的一个小环节,为什么其他地方的移民不出乞丐,偏偏凤阳的移民跟乞丐挂上了钩呢?其实,这完全是朱元璋好心办了坏事!

这件事还得从朱元璋登基之后,关于首都建在哪里的争论说起: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但是就都城设在哪里,朱元璋犯了难。按照我们的理解,他是从南京(应天)起家,定都南京是顺理成章,但是当时的环境下,定都南京有很多问题。

朱元璋

上一个: 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

下一个: 明朝太监为什么那么厉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