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慈禧太后的卖国求荣,中国在列强的入侵之下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眼看国家陷入危机,不少有识之士开始积极活动,想要拯救大厦将倾的晚清。举例来说,林则徐、严复等人最早开眼看世界,编撰了介绍西方的书籍,而清政府内部则开展了洋务运动,想要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除此之外,当时还有一人四处宣传西学,想要在清朝实现君主立宪,他就是康有为。提到康有为,可能人们对他的印象并不算好,这主要是因为他在推动维新变法失败后选择了火速逃到外国,并且谎称自己有光绪皇帝赐给的"衣带诏",从而打着救国的旗号获得大笔资助。
拿到钱后,康有为并没有积极投身所谓的救国事业,而是几乎都花在了自己的享乐上。甚至,康有为当年还在欧洲购买了一座小岛,这和救国无疑没有半点关系,纯粹是他自己享乐的行为。那么,康有为在一百多年前据说是花一百五十万购买的这座岛,现在属于哪个国家呢?
咸丰八年(1858),康有为生于广东南海西樵山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不得不说,他的天赋确实出众,因此从小在处事上就比普通人想的更加深远。当时,广东可以说是与西方交流最多的地区之一,康有为在那里长大,受西学的影响着实不少。
十六岁时,康有为通过《瀛寰志略》开启了自己正式接触西学的大门,五年后,感到传统文化学术难以拯救中国的他开始大量阅读西学书籍,这才接触到了《进化论》和有关西方政治体制的内容。
光绪年间,康有为确定了从上层进行改革的策略,于是开始尝试上书光绪帝。在经历多次失败后,他终于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成功被皇帝召见,开始实施维新变法。可惜的是,这场变法过于急躁和冒进,很快就因守旧派大臣反对、慈禧太后干涉而流产。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大肆抓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则很快经香港逃到了日本。
光绪二十五年(1899),清朝廷向日本政府施压,要求他们不再庇护康有为,于是日本外务省便出资将康有为漂洋过海送到了加拿大。此后的数年,康有为打着营救光绪帝、振兴中华的旗号四处活动,还曾经前往印度。
光绪三十年(1904),康有为第一次前往欧洲,他一路北上,来到了北欧国家瑞典。据已知记载,康有为是第三个到达瑞典的中国人,可以想见他第一次见到北欧风光时会有多么惊艳。在瑞典,康有为沉醉于当地美丽的风景和人文建筑,很快就爱上了那里。
在自己的游记中,康有为满怀深情地写道:"瑞典百千万亿岛,楼台无数月明中……岛外有湖湖外岛,山中为市市中山……欲徙宅居之。"出于内心的狂热喜爱,康有为在斯德哥尔摩东南沿海地区的富人区挑中了一座小岛,并且以据说是两万八千克朗的价格将其买下。光是有一座无人岛当然不行,康有为还斥三万六千克朗巨资在岛上修建起了中国式的园林,并将其命名为"北海草堂"。
为了这座小岛,康有为前后花费了六万四千克朗,而有人联系当时的经济水平,认为将其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大约是一百五十万。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年很有价值的东西到今天可能已经是司空见惯,所以我们也不能直接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当年的事物。总之,康有为购岛、装修的钱在当年无疑是一笔巨款。
在北海草堂里,康有为度过了三年的岁月,而三年后,他便因为清廷宣布预备立宪而离开欧洲赶赴保皇党聚集的纽约。此后,康有为一直以"帝国宪政会"的名义活动,致力于请求清廷召开国会。
不过即使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清廷仍然不愿意交出权力,其组织的"皇族内阁"仍然是封建性质浓厚。
宣统三年(1911)八月,武昌起义爆发,第二年年初,清帝宣布逊位,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宣告灭亡。当时,一心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的康有为非常失望,于是一边在上海办报宣扬孔教,一边联系军阀张勋,铁了心要拥立溥仪复位。
民国六年(1917),康有为、张勋发动兵变复辟,但很快遭遇失败,前者遭到通缉,被迫逃亡上海。
一次次的碰壁磨灭了康有为实现自己理想的热情,或许是年纪渐渐增长的原因,他没有再前往海外,而是留在了青岛闲居。
因为长久没人打理,康有为在瑞典购置的那座小岛逐渐荒芜破败,后来被瑞典政府以没有继承人为由收回,如今,它有了"Restaurangholmen"的新名字,只有当地的华人还会习惯性地叫它"康有为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