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俄方称“涅尔琴斯克条约”,是中国清朝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
雅克萨之战后,中俄就东段边界等问题进行交涉。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俄历7197年8月28日),中方代表索额图、佟国纲等与俄方代表戈洛文等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以拉丁文本为双方共同签署的正式的文本。条约规定: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中俄东段边界,乌第河地区为待议地区;两国严禁越界入侵和收纳逃人;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通商贸易。
《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
背景
中国清王朝
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以前,对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滨海地区进行过征剿和招抚,皇太极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对黑龙江中上游及以远地区的经营。1644年(顺治元年)清军入关,清王朝建立了全国政权。至1661年(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帝桂王朱由榔被俘而死,清王朝基本上统一了大陆,但国家的完全统一还远未完成。
康熙帝继位之初,南方有日益坐大的三藩势力;东南海上有台湾郑氏抗清力量;在东北,沙皇俄国侵扰黑龙江流域已三十余年;在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上层分裂势力日益嚣张,其影响波及喀尔喀蒙古、内蒙古、青海和西藏。总之,各种分裂势力仍然存在,严重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康熙帝亲政后,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国内局势渐渐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东北边境事务也被提上日程。
沙皇俄国
沙俄原本为欧洲国家,不与中国接壤。从16世纪后期沙皇伊凡四世时开始,俄罗斯开始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扩张殖民过程。1648年(顺治五年),俄国人抵达了堪察加半岛和现今所称的白令海峡,完成了向太平洋推进的探险。1651年(顺治八年),他们又进抵了贝加尔湖,修筑了伊尔库次克城。
17世纪中期起,在以哈巴罗夫为代表的沙俄侵略者的入侵黑龙江流域过程中,中国边境少数民族的反抗逐渐发展为中俄两国政府间的正面冲突。俄国也向中国派出过多批使节,但因礼节争端以及国家利益冲突,未能充分完成使命。
在对外扩张的同时,俄罗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也在加强,在向真正意义上的大帝国转变,但其政局仍时有激烈动荡,这种状况由留里克王朝延续到罗曼诺夫王朝。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年幼的彼得一世继位,名义上与多病的兄长伊凡五世共治,实则权力掌握于索菲亚公主之手,直到彼得于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8月发动政变夺取实权。
起因
1658年(顺治十五年),叶尼塞斯克的总督帕休可夫(Pashkov)到达黑龙江的支流石勒喀河,筑尼布楚(尼尔臣斯克)城。1666年(康熙五年),一名流亡的波兰人启尔哥布斯基(NikitorChernigovskii)修筑了阿尔巴津(雅克萨)要塞,他在1669年(康熙八年)获沙皇委命为总管,此后沙俄进一步向中国东北地区深入。而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帝亦留心东北形势,与臣子商讨攻取雅克萨这一战略要地以及经营东北的方略。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康熙帝派将军朋春起兵三千人直抵雅克萨,6月23日(五月二十二日)致书俄军劝退,被拒。清军经过部署,于6月26日(五月二十五日)攻入雅克萨,俄军头目阿列克谢·托尔布津投降。之后清军撤军而俄军卷土重来。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萨布素、郎谈、班达尔善、马喇等人率兵2400人再攻雅克萨并围城。经过几个月的战斗,托尔布津被击毙,俄军伤亡惨重,雅克萨城指日可下。这就迫使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萨之围”,康熙帝传令前线萨布素等撤围雅克萨之兵,任城内俄军出入。该战为《尼布楚条约》的谈判和签订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