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的也先入侵大明边境,这让身为皇帝的明英宗大为震怒。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王振也学着老祖宗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人家一锅烩了,就连他自己也被俘虏了。这就是大明的耻辱土木之变。
明英宗被俘后,面对瓦剌大军继续南下,在北京的于谦等人主张死守北京,并联合孙太后扶持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赢得北京保卫战胜利。
土木堡之变后,景泰帝朱祁钰,是唯一的选择吗?
明英宗虽然糊涂,但还没有老糊涂,他在亲征前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但其实明英宗并没有让这个弟弟做皇帝的意思,只不过他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俘虏。
正常情况下,皇帝出征,一般会让太子监国,这在历史上或者大明并不稀奇。但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当时只有2岁,根本没有监国的能力。所以朱祁镇只好让其弟弟留守北京,其实就有监国的意味。
然而事情的发展,给大明朝廷来了个措手不及。明英宗被俘了,虽然不代表他就一定会和徽钦二帝那样回不来,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尤其是还要面对瓦剌的进攻。一时间举朝震动,人心惶惶。
那么选择谁为继承人,成了明帝国最先应该思考的问题。
按照传统来说,英宗被俘,那么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就应该是他的儿子朱见深,更何况朱祁镇的母亲皇太后也还在,她肯定不希望把自己儿子的皇位拱手让与别人。
幼主继位,这其实并不稀奇,在历史上很普遍,但幼主也可以引发巨大的危机。
皇帝年幼,很有可能出现政权旁落,不管是权臣弄权,后宫干政还是太监专权等等,就算在和平时代,都会对朝廷带来很多问题,更何况,此时瓦剌已经兵临城下了,朝堂上下乱作一团,有些大臣早已把家当收拾好了,随时准备南迁。
所以应该选一个有能力、能主事、能自主决断的皇帝上位。这么一个小皇帝,根本压不住局面,在当时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那么朱见深暂时被排除外,其实还有两个人选,一个是朱祁钰,另一个就是襄王朱瞻墡。
朱祁钰其实是有优势的,他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兄弟,已经21岁了,在明英宗亲征的时候,曾让他留守北京,可见朱祁镇对他还是颇为依仗的。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也没有什么问题。
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明宣宗的弟弟,所以他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叔叔。虽然他的年龄也合适,能力也可以,但辈分在这放着,他继承皇位多少有那么点不太合适。
不过他确实有不少支持者,就连孙太后也倾向于立襄王朱瞻墡为帝,甚至还准备派使者前去襄阳迎奉。
其实选择谁作为皇帝,这是一场权力的争夺,有得人是为了天下,但同时有些人是为了私心。
在当时,形势所迫,朱祁钰又是监国,他顺理成章继承皇位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也是为什么于谦等人坚持让朱祁钰为帝,者并非为了私心,而是大明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人选必须立刻选定。
所以根据种种原因,朱祁钰是当时形势所迫下的唯一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