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还是四阿哥的胤禛,在外人看来,胤禛在夺嫡中根本没戏。康熙不满太子胤礽,但多次给胤礽改过的机会。即使胤礽不行了,八阿哥的势力远强于雍正,怎么也轮不到胤禛继位。
八阿哥胤禩,在官场上势力特别大,可以呼风唤雨。如果按权力等级划分,说八阿哥的权力仅次于康熙,实际上的二皇帝,连太子都比不了。
八阿哥在官场深得人心,如果用一个字高度概括,这就是“贤”。八贤王这个名号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官场中人提及八贤王,无不竖大拇哥:贤哉!
胤禩通过九阿哥掌管江南盐商,拥有金银无数,可以用钱来砸这些官员,上钩者无数。其次,胤禩通过掌管户部的机会,慷国库之慨,谁来借银子都来者不拒。当官图什么?无非发财而已。胤禩给大家提供了发财的路,你说这样的贤王,谁不喜欢呢?
可有一个人就不喜欢胤禩的贤。谁呢?皇帝康熙。
康熙善于识人,他对这个八儿子看得太透了。胤禩精明的很,遇苦差就躲,见好差就抢。胤禩抱定一个宗旨:得罪官场中人的事,绝对不干,即使国家需要他也不干。比如康熙想找一个皇子追比国库欠款,这是严重得罪人的。当时胤禛还在江南筹款未回,康熙当众说这事,就是考验老八。看他的“贤”,是因为国家,还是为了他自己。
结果让康熙极度失望,老八的“贤”,是不包括为国效力的。他的贤,只是为了拉笼人心,将来好取太子而代之。
康熙本人就以“贤”自诩,可帝国被他的“贤”折腾的千疮百孔,表面上的繁华掩盖不住帝国严重的危机。这个时候,康熙就需要一个真正为国效力不怕得罪人的闲王,老八并不符合康熙的标准。
那么,康熙为什么看中雍正?其实也是因为一个字。这个字是雍正经过精心算计选定的,和“贤”字同音,即“闲”字。
老四也知道前有太子,中有老八,暂时还轮不到他。怎么办,那就和老八反着干,反而能出奇制胜。
老八太热衷权力,这本没有错,可错在不应该把这种贪欲写在脸上。老四知道康熙平时最怕的就是皇子在自己活的时候,结成团伙。这样的话,康熙就会在相当程度上被老八架空,自己成了空壳皇帝。
如果权力被老八实际控制,康熙自己的下场,要么是齐桓公姜小白,诸公子内乱,自己横死宫里。要么是唐高祖李渊,被儿子李世民架空之后,连老命都是儿子施舍给自己的。
康熙死后自然有一个皇子接班,但这个接班人必须是由自己选出来,而不是此人逼迫自己选的。八阿哥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利用官场上的超高人气,来逼康熙选他,康熙当然不会接受。
而老四抱定一个宗旨:只挑苦差干,得罪了官场中人,但赢得了皇帝赞赏。要知道,只有康熙一个人才有资格选定接班人。另外,老四绝不在官场上出头,不像老八他们到处勾连。老四平时就装作闲人,没事在家写写诗,作作画,像个隐士。
《雍正王朝》的母本,小说《雍正皇帝》之九王夺嫡,就刻画了一个“闲”字当头的四阿哥。谋士邬思道劝老四多写点闲诗,老四顿悟,写了一首闲诗。诗云:山居且喜远纷华,俯仰乾坤野性赊。千载勋名身外影,百岁荣辱镜中花。金樽潦倒秋将暮,蕙径萧瑟日且斜。闻道五湖烟境好,何皆蓑笠钦汀沙。”
邬思道暗赞道:四阿哥的心思也太伶俐了。
这首诗当然不可能是老四内心真实的写照,他就是冲夺嫡去的。嘴上却不能这么说,要尽力给康熙造成自己是个闲人,不喜欢争权夺利的印象。同时,该办差办差,绝不含糊。有些本来应该由康熙来接的黑锅,都由胤禛来背。
有能力,愿意为国当孤臣,无夺权野心,愿意为自己背黑锅。你想,康熙能不喜欢这样的儿子吗?
康熙经过对比,发现老八的贤,只能加重帝国的危机。而老四的闲,却是对自己、对大清国都是最有利的选择。
另外,老四的“闲”,还有一层意思。万一自己夺位失败,老八上位。自己平时表现不争权的样子,也能减轻老八对自己的猜忌,多少能起到自保的作用。
好在,他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