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玺印制度可追溯到商代晚期,历代沿用,流传至今。汉代皇帝、皇后、诸侯王之印称“玺”,其他称“印”或“章”。印本是人们作为认证身份、地位的信物,故有“印,信也”之说。秦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确立玺印制度,规定只有天子之印称“玺”,用玉制作。
印章由印纽、印台两部分组成。
印纽变化最为丰富,形制多样,有鼻纽、瓦纽、桥纽、动物纽等数十种之多,时代特征较为明显,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螭虎纽是皇帝之玺的专用纽式,二千石以上的高官用龟纽银印,一千石以下的官吏用瓦纽铜印,二百石以下的官员用鼻纽半通铜印。印台底部刻字,称为印面。印文字体变化多样,有大篆、秦篆、缪篆、隶书、鸟虫书、九叠篆之别。
在刘贺墓主棺枢内棺中部刘贺遗骸腰部位置出土了一枚“刘贺”螭纽玉印。印文“刘贺”二字,该印为揭示墓主身份是刘贺提供了最直接的物证。
(周建国/摄)
该印是汉代常见的方寸印,由和田白玉制成,玉质坚硬莹秀,纯净无瑕,印纽有少量浅褐色沁。纽为高浮雕幼螭,螭为龙生九子之一,此印可能暗藏刘贺为皇帝子孙的寓意。此印通体打磨光亮,玉质之精美,螭龙造型之生动,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十分罕见,透出西汉鼎盛时期的雍容气度,是汉代玉印中的精品。
西汉螭纽玉印,除“刘贺"玉印之外,目前仅见“皇后之玺”玉印和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一方无字玉印,“刘贺” 玉印采用皇帝玺印才能使用的螭纽造型,在汉武帝时期规范印章制度之后的私印中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