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晚年时期为继承人的问题犯愁,宰相寇准是如何评价的呢?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看吧。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赵光义在宫内夜宴后突然暴毙,赵光义在“烛影斧声”的疑云中于次日登基为帝,是为宋太宗。
但是,按照“金匮之盟”,即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的生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等赵光义去世后再传位于赵廷美,也就是“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帝位。
但是,宋太宗当上了皇帝,又不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三弟赵廷美,因而,他在宰相赵普的帮助下,设计降罪于赵廷美,让忧愤成疾的赵廷美在38岁时就病逝了。
既然赵廷美已经病逝了,那么,“金匮之盟”也就不存在了,宋太宗又确立了皇位父传子的制度,但是,由于皇位的斗争激烈,宋太宗在选择太子的人选上,也是让他左右为难了好久。
宋太宗的皇长子赵元佐自幼聪明机警,有武艺,善骑射,长得又像其父皇,本来是最合适的皇储。但赵元佐却因叔父赵廷美的冤死,而借着酒劲发疯放了一把火把宫殿烧了。宋太宗得知后大怒,将赵元佐废为庶人。
宋太宗的第二个儿子赵元僖本来也很讨宋太宗的喜欢,但是,他却在淳化三年(992年)病逝了,年仅27岁。
这样一来,年事已高的宋太宗该选哪位皇子为太子呢,也成为一个令他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了。
在这个时候,一位耿直的谏臣出现了,他就是宋代有名的大臣——寇准。
寇准是一位很有性格的大臣,他在朝堂之上曾与宋太宗论事,宋太宗不爱听,几次打断寇准,寇准依然言辞激烈,宋太宗一生气,起身要离开,寇准却抢步上前,拉住宋太宗,硬是让皇帝坐下,听他把话说完。事后,宋太宗也没有惩罚寇准,反而对其表示称赞,认为这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大臣。
于是,宋太宗在遇到立储难题的问题上,他便询问寇准:自己的哪个儿子可以继位?
聪明的寇准却没有直接回答宋太宗的问题,而是说了三个不可以,他说:“继承皇位这样的大事,一不可以同女人商量;二不可以同宦官商量;三不可以同近臣商量。”
寇准的这个回答很巧妙,等于排除了自己对皇位继承人发表意见的可能,因为,但凡牵扯到了皇位之争的大臣,都隐含着巨大的风险,自己推荐的继承人成功还好说,假如最后没继位当上皇帝,那么,那个新皇帝绝对会很忌恨这个大臣的,轻则罢官,重则被抄家流放,甚至是身首异处。
《宋史》对寇准的这个回答的评价也很高,认为寇准的“三不可以”可以作为万世准则。
我们分析寇准的这三个不可以,不难看出,寇准所谓的“女人”就是指后妃,因此,“不可以同女人商量”等于排除了后妃及外戚干涉皇位的继承;宦官大都是皇帝的亲信,也同样被寇准排除在外。
这两个意见明显是要求皇帝在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上,排除个人私利,把立太子之事变成国家公事,而不是皇帝的家事。
至于第三个不可以,也是为了避嫌,假如皇帝身边的近臣能够影响未来的新皇帝,那么,这个近臣难免会因为有拥立之功而获得好处,甚至骄横跋扈,扰乱朝政。
据史书记载,宋太祖听了寇准的回答后,当即屏退左右,只留下自己与寇准,直接问道:“我的第三个儿子(赵恒)行不行?”(皇帝的言论都要有史官记录,因此,即使屏退了左右,应该还有史官在场)
寇准面对宋太祖的直接询问,回答的更有意思,他说:“皇上是为天下选继承人,知子莫若父,既然皇上已经认可,那就该快点决定。”
于是,宋太宗便于至道元年(995年)立第三个儿子赵恒为太子。两年后,宋太宗去世,享年59岁。
而赵恒继位的时候,也发生了一段惊险的小插曲。原来,宋太宗死后,皇后有意把皇位传给赵恒的大哥赵元佐,也就是那位不知道真疯还是假疯的原太子。
但是,最终还是被“大事不糊涂的”宰相吕端所阻止,赵恒遂成为宋朝的第三位皇帝,也就是宋真宗。